特殊幼儿跟踪记录
(2010-08-06 17:16: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特殊幼儿跟踪记录 |
跟踪原因: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的小男孩,名字叫秦嘉城。他在家与在外面的表现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在家能说会道,与家人相处得比较好好;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特别是陌生人,会心理紧张,并表现出沉默、异常、拒绝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也有很大障碍。 秦嘉城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平时对他的关心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把他交给爷爷奶奶来照顾。秦嘉城从小就很少有与爸爸妈妈亲密接触的机会。然而早期亲子依恋的状况恰恰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性格和情感发育。亲子依恋不足的孩子往往表现得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内向、自我封闭等等。秦嘉城就属于这个类型。 秦嘉城的爷爷奶奶对他也是百般呵护,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大都包办代替。而且也很少带他参加户外活动,很少见陌生人。秦嘉城在家也只是一个人玩,据邻居说他一般都是跟爷爷奶奶去田里,跟其他人也没什么交流的机会。 教育措施: 1、引导其他幼儿与秦嘉城友好相处。教师要引导班里性格较为开朗的小朋友主动接触秦嘉城,和他一起游戏,丛而减少秦嘉城的孤独感,让他感受到小朋友之间的友情与快乐。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快乐、互助互爱的班级环境对于秦嘉城的改变很重要。 2、家长方面,尊重孩子,建立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秦嘉城的爸爸妈妈每天要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流。引导孩子说说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3、有针对性地增加亲子游戏或亲子阅读。向秦嘉城的家长介绍一些可以调动孩子情绪情感、释放自我的游戏,特别推荐一些激发孩子的交往愿望、培养良好交往技能的优秀读本。 4、多与老师及时沟通。老师把秦嘉城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告诉家长。家长也要配合老师一起讨论引导的方法或策略。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关系。可以感染孩子,使孩子尽快排除对老师的陌生感。 |
前期跟踪情况记录:
我们班有一个特别的小男孩,名字叫秦嘉城,他在家与在外面的表现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在家能说会道,与家人相处得很好;而面对陌生的环境,特别是陌生人,会心理紧张,并表现出沉默、异常、拒绝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相处也有很大障碍。
秦嘉城的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虽然他们都是很爱孩子的,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孩子平时也都是跟着爷爷奶奶较多的,而两个人老人都是要种田的,孩子大部分的休息时间都是在田间度过的。很少带秦嘉城参加户外活动,很少见陌生人,这样必然使秦嘉城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和能力,同时也遏制了他独立自理能力与社会性的发展。一般早期亲子依恋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性格和情感发育,亲子依恋不足的孩子往往表现得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内向、自我封闭等等,秦嘉城就属于这个类型。
上中班以来,秦嘉城的性格越来越孤僻,不会主动和老师交谈,老师问他,孩子也都是默不作声,这让我们很头疼。也因为孩子平时会有些暴力行为,所以其他的孩子们一般都不喜欢和他做好朋友,也不愿意一起做游戏,这样孩子又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他形成孤僻的性格。他每次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偷偷的瞄一眼老师,如果老师看着他,那他就会停止动作,如果老师不在意,那他就会做出一些“意外”的事情,之后便会有小朋友来告状!
分析、建议或对策:
给家长的建议
中期跟踪情况记录:
经过一个多月的关注和引导,秦嘉城能对老师的一些指令性语言进行正确地反馈,比如喝水、回座位、入厕、到老师身边来等等。这些回应表明,他已经从封闭的世界里渐渐开始接纳老师,产生了最初的信任。慢慢的秦嘉城也少了暴力行为,小朋友们也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我们还发现,秦嘉城其实很愿意帮助小朋友,他还会“打抱不平”,但是这些都是不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一旦老师看着他,他就会停止一切动作,慢吞吞的回到位子上。我觉得他做的事情并不是坏事,应该让他继续下去,而不要因为老师的注视而停止。
我们每天坚持抽出时间与他单独交谈。我们尝试问他:“秦嘉城,晚上谁来接你啊?”“我妈妈!”“你妈妈怎么接你啊?”“那个,有时候开电瓶车,有时候走路。”这是我们第一次听见他说话,发现其实他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连“有时候……有时候……”这样的短语都可以运用得很准确。
有了第一次的突破,我们便开始尝试与秦嘉城有更多的交流。但我们发现,秦嘉城与老师简单的对话,都只局限在“家”的话题上,而对于“家”以外的话题,秦嘉城仍然只字不提,拒绝交谈。比如,我们问他:“幼儿园的饭好吃吗?”他不回答。然后又接着问他:“家里的饭好吃吗?”他会很快回答:“家里的饭好吃。”老师继续问:“那幼儿园的饭好吃呢还是家里的饭好吃呢?”秦嘉城立刻回避,不再回答。
分析、建议或对策:
我们把幼儿园的事情告诉了秦嘉城家长,要求秦嘉城的家长在家和孩子交流时也增加一些幼儿园的话题。我们希望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比如幼儿园是个幸福的家园,老师像妈妈一样喜欢每一个小朋友。大家在这里都很快乐。同时,我们在QQ上开设了家长群,在学前教育网上设置了班级主页,里边有许多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照片。家长可以通过这个组织了解班里的最新动向和活动,也可以与其他家长相互沟通,吸取经验教训,秦嘉城的妈妈也很配合加入到了家长群中,积极与其他家长沟通。
从孩子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孩子对家的依赖性很大,他愿意说的话题都是有关“家”的。由此,我们和秦嘉城的家长一起想出了一个帮助秦嘉城熟悉并喜欢幼儿园的办法。老师用相机把秦嘉城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拍摄下来,家长在家播放这些照片时,引导秦嘉城根据这些直观的照片,谈论一些有关幼儿园的话题。果然,秦嘉城对这些照片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要求妈妈放给他看,虽然他不和妈妈交流幼儿园的事情,但能感觉到他在关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秦嘉城逐渐开始主动给妈妈讲照片上的人和事,他已经开始喜欢这个集体,开始喜欢他的老师和小朋友们。妈妈还说,他会主动说一些有趣的但是没有照片的事情。
后期跟踪情况记录:
这段时间,秦嘉城渐渐地开始主动选择区域进行活动了,但还仅限于单独活动。比如,他进图书区自己静悄悄地看书:进益智区自己默默地操作材料;小朋友主动与他玩耍,他也置之不理;集体活动时,他只是坐在那,什么也不参与,特别是小朋友都高兴地做操的时候,他仍然像木头人一样伫立在那儿,越发显得与集体格格不入。有一次,我压着他的肩往下用力,他借着我的力量开始有了蹲的动作,在蹲了一半的时候,我松开了手,以为他可以借着惯性地完成这个动作,可是我错了,只见他停止在我松开的那一刻,撅着屁股,半蹲着,一付很难受的样子。
另外,在谈话方面,“家”是秦嘉城与我们交谈的第一步,此后,我们从开放式的问题,回归到比较容易回答的选择性的问题,希望能从难到易,帮助他梳理更多的交流经验。比如,我曾经问他,我是什么老师?但他总是低着头不回答。后来调整策略,问他:“我是杨老师,还是陈老师?”秦嘉城略微抬起头,竖起一根手指头,告诉我,是第一个!这是他第一次对其他的话题做出反应,虽然他最后还是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孩子聪慧,他能变换着形式来回答我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单,但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个跨越。确实在这之后,秦嘉城可以很自如地回答我们这些比较简单的选择性问题,而且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了。不仅如此,对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他也不再是完全排斥,而是有了不同程度的参与。
分析、建议或对策:
区域活动时,秦嘉城在小医院玩,他穿了一件白大褂,既不给病人看病,也不打针,自顾自地一个人在认真地整理药品柜。这时,娃娃家里在过生日,孩子们都在唱生日歌,节奏明快的音乐引得小医院的“病人和医生护士”纷纷轻声哼唱起来,秦嘉城也被感染了,加入到清唱的行列。我兴奋得忘了形,一直朝他看。他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背转身,不唱了。随着我的离开,秦嘉城又轻声地唱起来。我觉得,他今天的情绪很好。教育学家说过:自然的歌唱是一个人心智放松和感到安全与满足的表现。这种自发的哼唱让我对秦嘉城信心大增,我充分相信秦嘉城完全是个正常的孩子。
一天,午睡起床的音乐响了,秦嘉城样子非常能干地将自己的衣服穿上,可是,穿倒了,招来了小朋友的嬉笑声,他脸涨得通红,使劲地扯着衣服,想把领子朝上来,但没有成功。我没有冒然去帮他,而是对他说:领子在下面呢!他理解了我的话,急忙脱下来重新穿,但越急越穿不好。我说:我来帮你一下可以吗?他没有拒绝。我欣喜若狂,我感觉到一点小小的信任正在我们之间形成
经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努力,秦嘉城基本上克服了自卑心理,变得开朗一些了,回家也愿意把自己在幼儿园开心的事情讲给家长听,或把学过的儿歌背给家人听。现在,秦嘉城在幼儿园上课时能注意集中的听讲,情绪愉快,能轻松的与同伴游戏、交往,还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节目,活泼开朗多了。他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几个特别要好的好朋友。
跟踪小结:
一路走来,这个曾经有交往障碍的孩子渐渐敞开了心扉,而在秦嘉城一点点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教师与家长一定也在与秦嘉城一起成长。教师对这个孩子实施的教育策略与方法,家长对这个孩子的正确引导与鼓励,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有效合作,均起到了不同的推动作用。教师和家长就好比孩子起飞的一对翅膀,只有同时用力,才能帮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