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孤》:最伟大的父亲

(2015-03-22 22:52:16)
标签:

杂谈

文/公元1874

《失孤》:最伟大的父亲 

有了去年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拐卖孩子这个社会议题在大银幕上重新被点燃起来。我出生在贵州,从小就有着许多拐卖孩子的事件在身边接连不断的发生,有被拐卖的,也有拐卖过来的,就连我自己都曾经被拐过。所以看《亲爱的》时,对前半段黄渤寻子的段落感同身受,也对这样的电影能够获得三亿多的票房感到很欣慰。如果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能够让观众看完之后重新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那这部电影就值得被肯定。

《失孤》同样如此。这部电影和《亲爱的》一样,都是以主角寻找自己被拐卖的儿子为主线。《亲爱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赵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视角,把拐卖孩子的社会问题复杂化,在伦理上让观众陷入一种思考的困境:被拐卖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卖孩子的家庭,说不定也有难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的主线,也有一条副线——井柏然扮演的曾帅。他是被拐卖的孩子,买他的家庭最终说出了真相,而他也开始了自己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在这条副线里,故事为我们揭露了过去拐卖故事里不常见的一面:被拐卖的孩子如何寻找生父?

电影里,曾帅对雷泽宽说,你寻找孩子,可以大张旗鼓,到处宣扬;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却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卖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他乐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曾帅理解他的这种做法,因为万一亲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过得幸福,可能这些年来从未想过寻找他;又万一父母家里条件很差,要是相认了,过得不如现在的生活好呢?

血浓于水,这是个看上去无须质疑的事实,但当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遭遇到众多现实问题挑战时,儿女和父母的“寻找”、“抛弃”、“相认”,都成为了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

所以,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寻子线,在电影里被淡化。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夺走,十多年来穿越整个中国不停寻找,风餐露宿,受过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实在太多,每年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孩子,虽然残酷,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悲惨故事是在是太常见了”这个现状;再加上《亲爱的》里,黄渤与张译的那条寻子线已经足够凄惨,足够真实,足够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没有对雷泽宽的15年寻子故事进行写实描述,只是用了几个重点去点缀出雷泽宽在现实里遭遇到了种种痛苦折磨:车祸、被殴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渔民围攻……

刘德华出演雷泽宽这位朴实的山西人是整部电影毫无疑问的最大焦点。有了《桃姐》的经历,我相信刘德华能处理好这个角色,但他毕竟还是太帅了,和一个承包果园的农民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我们从许多点滴细节里感受到一个印象里是西装革履站在天台说“我想做好人”(《无间道》)的刘天王,为演好一个角色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那条销魂的秋裤,睡在浴室里枕在头下的皮包以及长满黑斑的双手……在那些画面里,刘德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雷泽宽,这个骑着摩托车辗转中国15年,找孩子找得已经精神不太正常的中年男人。

尽管因为导演彭三源自己独有的艺术追求,让《失孤》显得并不是那么具象化——如同结尾出现的僧侣那样,雷泽宽和僧侣的对话,你很难相信这会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相比较,《亲爱的》里黄渤对前来找上门的赵薇说“我现在顶多做多不恨你”就显得真实许多。但《失孤》和《亲爱的》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是远远利大于弊的。我们的银幕上太多虚头巴脑全靠编剧导演意淫出的故事了,无论古装现代科幻均已全部沦陷;《失孤》可以让观众在电影院有那么一会儿,对这个社会发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哪怕只有一刻半秒,但有的事情天注定,别的公映不了,《失孤》能上映,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