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不在麦田边的民防守望者

标签:
娱乐电影杂谈文化 |
分类: 娱乐 |
在北京的一个好处就是适合我这样爱看话剧的小文艺青年去溜达,北京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有或大或小的剧场,一年四季都在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话剧,最近看到的这场名为《守望》的话剧很有意思,值得和大家分享。
《守望》是一部以民防为主题的话剧。很多人在观看这部话剧之前,几乎对民防局这个词的概念都没什么深入的理解,几乎从字面上揣测是一个类似美国民兵组织的中国版统整与管理机构。即便是每年九月十八日响彻全国城市上空的空袭警报我也从未联系到民防这个概念的存在。虽然听上去有点主旋律,其实故事挺有意思——《守望》以现在信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儿子为母寻找32年前失去联系的父亲这条线索,展现出上世纪八十年代民防工作者对工作的责任的重视对信仰的坚持和大无畏的自我奉献精神。同时,也使很多观众了解到,原来民防相关的很多设施和工作者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很多如地下停车场之类的设施其实在多年前就是预备危机时刻的防空洞。
对于现在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而言,或许无法想象一个人的工作是在一座荒山之上,孤独的守护一座防空洞和其中的设备;一个人会把三十年人生岁月花费在从来没有启用过的防空洞之中,而后,在使命结束的那一刻欣慰的感叹道这些设备和这个山洞没有发挥过作用,真好。或许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剧中那个32年时间只下过两次山的角色过于纯粹甚至几近虚假。但是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上还有着理想主义精神残留的时代,那个青年们会热情的朗诵几句北岛诗歌的时代,我相信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相信明天是美好的,相信自己为他人付出的这一切是值得的,相信保障他人的幸福生活是自己的幸福,相信那个再也联系不上的女孩对自己的爱情是永恒的。
《守望》全剧的场景大都设计在防空洞之中,布景也因此而略显得冰冷与昏暗。但当最后一幕,那个一生中因为命运捉弄和责任坚守而再没有见过的父母,在虚幻的情境之中相会,全剧一直遮住的背景帘幕拉开全场灯亮,露出父亲用几十年时间在荒山上种出的满山的向日葵花海之时,相信再冷漠的观众也会有些许触动。其实《守望》能够感动人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就算大家不明白民防是什么,具体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或者对民防建设并不那么感兴趣,但是看了《守望》也会为父辈默默的奉献精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里那种父子不多言,却又尽在不言中的亲情所感同身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身《守望》就是一部公益性质的话剧,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大家推广、普及民防知识,毕竟这是和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安全息息相关的一件事,值得大家去明白。只是在城市里生活,大家平时都太忙太累,难得静下心去了解这个城市不为人知的方方面面,而如今,《守望》给了大家一个这样的机会,它的公益巡演开始了,通过两个小时的话剧来让大家了解民防,也算是寓教于乐了。
作为一个有着政府部门背景的公益话剧,《守望》确实在娱乐性或者艺术性的追求之上和那些给白领观众掏钱看的商业话剧有不小的区别。就如同导演所说,自己更多的是沉下心来讲述一个故事。抛开了大多浮华的表现方式和浮躁的段子,最后剩下的是让普通都能轻松说自己看懂了的一个简单的故事,虽然简单可是却不见得缺乏价值,这个时代正是缺少这种单纯正能量温暖人心的小东西,让人在生活中拼的精疲力竭的身心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在多年前也向往过自己去做那么一个不切实际的工作:看着麦田上那些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开心奔跑着的孩子们,自己站在悬崖边上做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后一篇:《等风来》:风会离开,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