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隍庙:在成都人的记忆中渐渐消逝

(2019-04-09 16:26:30)

城隍庙是传统城市祭祀土地河流的场所,每个城市都会有,城隍庙与农村的土地庙一样,有相对应的地位。

城隍的本义是古代的城墙与城壕。城隍神是古代城市的守护神,最早见于《北史·慕容俨传》,唐代以后流行全国,最初属于民间神系,后来被道教列入了道教神系,不仅在阳世护城安邦,还要掌管阴间的亡魂。明代朱元璋将他的都城南京的城隍神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将另外五个城市的城隍神也封为王,各府的城隍神封为公,各州的城隍神封为侯,各县的城隍神封为伯,并规定从此以后各地的城隍庙都必须修得相当气派,其规格大体与地方官的官署衙门相当。从此以后,各个城市的城隍庙就成了各个城市中最重要的寺庙,成都的城隍庙也在其列。

老成都是府县同城,市区内坐落着五座城隍庙:分别是府城隍庙(在位于上东大街,原立体电影院处),成都县城隍庙(位于北门簸萁街西,金华街北),华阳县城隍庙(位于东较场玉皇观东头)。

清代成都府及两县太爷上任都要先到相应规格的城隍庙中前去祭拜,官方如此重视了,百姓自然也不敢怠慢,平日里这三座城隍庙香火旺盛,城隍爷可谓享受着特殊的礼遇。

旧时成都都府衙门也建有城隍庙(在大墙后街正对内姜街处),称它为都城隍庙。它的职责范围是管理城区的治安,负责侦缉盗贼,扑灭火灾。

四座城隍庙前三座由僧人主持,后一座由道士主持。就规模而言,府城隍庙大于县城隍庙,而都城隍庙简直就小得像一座土地庙。

除上四座城隍庙外,在成都西门花牌坊街还有一座亦称“都司城隍庙”的小庙,抗战初期,为方便群众“跑警报”,扩街时和花牌坊一起被撤除。 

成都五座城隍庙论庙宇建筑、塑像、影响、热闹、及庙会活动,要数北门城隍庙了。它规模很大,占地60多亩,建于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之洪武二十年(1637年);重修于乾隆丙戌年(1766)“地獄十殿”旧迹;清咸丰年间,增修展示阴曹惨酷的 “上刀山”、“下油锅”等“阎罗十殿”群塑。

北门城隍庙有两座山门,西侧山门可通大悲寺和赛云台,是成都出北门上新繁、彭县的捷径小道,小道与城隍庙卷洞门相连,映入眼帘的却是乱葬坟,以及鳞次栉比的乞丐窝棚。卷洞门边上却有一座跟庙里香火来源有关的无名茶社,茶客门称之为“卷洞门茶社”。平时不少艺人在这里唱荷叶,唱清音,说“相书”(口技)等,吸引很多茶客观看,热闹非凡。

与这座茶社隔一道水渠,是城隍庙直接经营的“禅鹤茶社”。这里只供香客休闲品茗,不供闲人哄笑娱乐。“禅鹤茶社”南边照壁前又是茶社,茶客简称其为“照壁”,长期有罗国安在此说评书,贾树三在此打竹琴。

城隍菩萨的诞辰是农历五月十三,为了祝贺他的寿诞,城隍庙的僧人从农历四月廿八就宣布“城隍会”活动开始,短则持续三天,长则半月有余。

每逢庙会,庙门外一带田坝搭棚,商货虚集,及木器、竹器、铁器、农器,陈列摆满售卖。生意发达,中道两旁,悉为花草市,男女游人,拥挤不通。庙中香火大旺,烧香妇女,如潮水狂蜂一般地争先跪拜城隍。参加庙会的不仅有成都当地的民众,也有来自周边州、县的官吏、商贾、士绅、僧尼等。据称,城隍庙会期间参与人数不下十万,庙会上除了售卖农器、铁器、花草之外,还会举办祭祀活动,其热闹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成都城隍庙会既满足了人们宗教文化活动开展,还促进本地区经济的繁荣。

庙会期间,照壁旁边及庙的甬道两侧,有卖打药、狗皮膏药的,也有卖白麻糖、甜水面、肺片、油酥、凉拌麻辣红萝卜丝夹春卷等小吃的,也有转糖饼、赌糖罗汉的,还有摆 “西洋镜”的。在照壁前的农田里,“麻子红”表演空中飞人,郑怀贤表演飞叉,外来的老陕表演马术,“俞老陕”表演武术等。

成都北门城隍庙庙会十分热闹,在川内外享有盛誉,成都很多著名老艺人和高手,都在这里练过场子、扯过嗓子、亮过膀子。

城隍庙最热闹的大戏是城隍菩萨“出驾”。清朝前、中期,三年出驾一次,清末、民初改为一年出驾一次。1931年后,改为一年出驾三次(清明节祭祖先、中元节祭孤魂野鬼、十月初一‘牛王节’给穷人送寒衣)。

在城隍出驾的当天,先是和尚、道士、端公在城隍庙中诵经,然后是会首和众位参会人员为城隍穿衣戴帽,随后城隍被缓缓移入八抬大轿之内。阵阵鞭炮响过之后,城隍正式开始出巡,一府两县的城隍菩萨都要抬上街巡行一通。成都和华阳县城隍菩萨的行列,都要先摆队来到盐市口,等候座落在上东大街的成都府城隍菩萨一起出巡,这叫做“两县迎府驾”。然后吹吹打打绕城一周,各归本庙,以祈求平安。届时,由人抬着城隍的座像,前后用人扮成牛头、马面、判官、小鬼、鸡脚神、吴二爷等等,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街上游行。游行人员还沿途抛纸钱,凄声怪叫,扮鬼神的可沿途顺手抓小摊食品,不受干涉。

为了欣赏这难得一见的盛大场面,沿街人头攒动,真是热闹万分。

从庙前一空地看城隍庙山门,就像一个大的衙门,门口两边一对硕大的石狮,几乎有两人之高,象征着权利与威严。庙中最精华部分,要数鬼神泥塑群像,这不仅数目多,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们向观众展现人死后,将在阴间接受审查和审判的不同过程,向人们传递着人活着时要多行善、少作恶的道德观念。

从几梯石阶上去是一空旷的大殿,内有一头泥塑的白色高头大马,那是城隍爷的坐骑。两旁各有一个手拿铁链专司捉人的厉鬼,白无常和黑无常,民间俗称他们叫“吴二爷”和“鸡脚神”。两个小鬼身着黑白长衫头戴黑白高帽,手上虽拿着索命的三尺铁链,神情却是嬉皮笑脸,多少有点像戏曲台上的喜剧角儿。而那牛头马面,一身戎装,手持刀叉,俨然两位壮士守在阎王殿前。那阎王一张黑脸,身上的衣袍却与人间帝王无异。头上的冠冕璎珞摆动,既富丽堂皇又威风八面。阎王左右有两个判官,留三柳须;一个手持铁笔,一个手拿生死薄,面目肃然,看样子很不好通融。

庙内阎王殿游人最多,人们凝望塑像,也思做人的道理,也许这是民间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惩恶扬善的天理正道。穿过前殿进去是一个很大的院坝,正面相对的是一个大殿,城隍菩萨高居在上,一副慈祥而又威严的模样,他的桌案前香火不断。也有人求签问卦,欲求未来之事。穿过城隍大殿,就来到了后殿,这是城隍娘娘寝宫。室内有一玻璃盒子,里面供奉一双做工精美的绣花鞋,传说是陈圆圆亲自给娘娘制作的。

最有意思的是城隍大殿两边各有五间敞开的殿房,那就是阎罗十殿。十殿阎王是民间主管地府十殿的十个司控王,在阴间各行其责。十殿分别为:

一殿秦广王。秦广王蒋,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

二殿楚江王。楚江王历,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

三殿宋帝王。宋帝王余,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

四殿五官王。五官王吕(亦作杵官王),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五殿阎罗王。阎罗天子包,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受苦满日,另发别殿。

六殿卞城王。卞城王毕,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地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下七殿,再查有无别恶。

七殿泰山王。泰山王董,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

八殿都市王。都市王黄,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九殿平等王。平等王陆,司掌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罗道、地狱道、畜生道)

十殿转轮王。转轮王薛,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

这十殿及庙中其他塑像,构成了一套栩栩如生的泥塑群,把人死后入阴间受刑的全过程展现了出来。传说人死了经“奈河桥”到十殿接受审查审判。凡是在阳间作恶之人都要在这受刑。如抓舌掏心、抱柱火烤、锯子据、磨子推、上刀山下油锅等等。这些在封建社会是有很大震摄作用的,它可以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减少坏事的发生。

各殿的泥塑同时还反映了民间行善的故事,如安安送米、庄周试妻、雷打张继保等等。据专家们分析,这些东西全国目前只有丰都鬼城还保留着。但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丰都鬼城与过去成都北门城隍庙相比,其塑像规模和艺术价值都差之甚远。如北门城隍庙在破四旧时期不被毁损,被保留下来的话,必将是全国之冠,成为成都一处珍贵的旅游资源,每年还可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城隍庙:在成都人的记忆中渐渐消逝

成都北门城隍庙(‘约翰伯奇’摄于1900年)

城隍庙:在成都人的记忆中渐渐消逝

城隍菩萨被移入八抬大轿准备上街出巡的情景


(草根写于2019年3月下旬,登载《金牛钱币》2019年二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