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论经营
(2011-07-01 13:42: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大家 |
转自 汉尼拔
1、“做对的事情”大概是最高管理层的事,公司目标及策略确定后只需把握大方向;“把事情做对”大概是管理层的事,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
3、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一直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过,我看到的文化现象是大家都不愿意吃亏。我不知道需要合作的时候,如果大家都不吃亏的话会是什么结局。事实上我们中国人在生意上合作成功的机会好像确实比较小一些。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公司开始提倡“不赚人便宜”的文化。我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多大比例上做到了,但我们和人的合作好像成功比例确实要比平均高一些。也许我们公司能活到今天而且活得还不错的原因和这有点关系?呵呵,我买股票的时候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想买的股票我总是把价格放在ask上,卖的时候总是放在bid上,只要这价格是我可以接受的。看起来我每一单好像都可能有点亏,但总的结局一直都还不错。
4、我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意思是从长期来看的,套用一句俗语叫“童叟无欺”。也就是说无论消费者眼前是否理性,我们都一定要认为他们是理性的。不然的话,你经营企业就可能会有投机行为,甚至会有不道德行为。
5、合格性指的是能力,合适性指的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内部培养的人合适性强,有时候企业里某些岗位外来引进人才合格性好。合适性比较难培养,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很长时间也没用。而合格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时我们会引进急需的技术上的人才,因为其合格性很重要,而合适性往往有足够长的时间培养。高级管理人员我们一般不引进,因为很难培养其合适性。
6、有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往往应变能力要强很多。长期来讲,企业只会留下认同的员工。不认同的会自己离开或慢慢被淘汰。企业文化,能够管到制度管不到的东西。我认为强大的企业文化会帮公司找到好的CEO,好的CEO在有强大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能发挥的作用更大。
7、也许你要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保健因子,什么是激励因子。企业员工的收入其实是保健因子,就是少了不行,多了没用的东西。当然这个多少有时候不一定是绝对值,很多时候会体现为相对值(就是一定比例)。提升团队的凝聚力靠加钱是没用的,但减少钱会有显著的破坏力。
9、我的理解是对的事情一般来讲是指原则性的东西,而且往往是用什么是不对的事情来表述的。比如,骗人是不对的等等。所以说,作对的事情在实际中往往就变成不对的事情不要做。比如,不做自己不懂得东西等等。所谓的“伟大的公司”里往往有一个“stop doing list“ 指的大概就是这个了。
10、对的事情还包括原则。用战略的说法也可以接受,但有点不够。我们的文化里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重利益轻原则。什么事只要有钱赚就行了。如果整个文化能明白有些钱是不能赚的时候,整个社会将会有很大的进步。把事情做对是要靠学习的,在实践中学习,在犯错误中学习。不做永远都不犯错,但永远学不会。
11、一般人学习理解是总是觉得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实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巴菲特能有今天最重要的是“不做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多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往往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如果每个人把自己干过的不应该干的事情不干的话,结果的差异会大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12、至于在乎别人的看法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跑几趟海边,或者到milky way上走走,你就明白其实没人真把你当回事,你也就不会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总而言之,事情的对错比别人怎么看要重要的多。
13、授权的过程一般是: 指示、指导、协商、授权、放权,最后一条是never out of control(只有好的文化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
14、在能够把握“做对的事情”的前提下,容忍“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所犯的错误。这一点是大多数人做不到而且是很难学会的。呵呵,就像投资一样,授权也是简单但很难的事情。
15 我觉得大家都不遵守的规矩有可能会是不合理的规矩。小部分人不遵守规矩是执行者的问题。一般而言规矩定得一定要有道理、有意义并且尽量简单和易于执行,比如这个博客博友发言的规矩。一个组织如果有大家都不执行的规矩存在,长期来讲就是鼓励大家不执行大家制定的规矩,未来大家的麻烦可就大了--比如国内常见的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16、我一般看到企业犯错时,主要判断这个错是“做了错的事情”还是在想“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犯的错。任何人在“做对的事情”的前提下,为了“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都是会犯错的,这种错误也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短期损失,但长期而言却可能微不足道。而另一种错误的损失却可以是致命的。我发现“做错的事情”的人和公司往往在侥幸活过来后还会继续“做错的事情”,就有点像骗子被抓以后往往会认为是骗术不够好而总结如何提高骗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