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消费品的护城河
(2011-05-12 14:36: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公司与行业 |
转自农夫博客
彼得林奇提醒我们,其实大牛股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对身边的投资机会视而不见。这是人性使然。小孩子总是觉得别人家的饭菜好吃,男人总觉得别人的老婆漂亮,女人总觉得别人的衣服漂亮。。。其实,最美的东西,往往就在身边。
消费品行业正是这样。跟每个家庭息息相关,跟每个人息息相关。不仅彼得林奇告诫我们要在身边寻找伟大的投资机会。其实巴菲特一生的重要投资,也大部分来自消费品行业。那么,在中国市场,消费品有同样的魅力吗?我说几个例子,大家敢兴趣的话可以回去查查这些公司的股价,了解一下上涨了多少倍,然后心里基本有数了。康师傅,恒安国际,茅台,思捷环球。没有低于50倍的。
作为价值投资者,消费品行业是真正值得长期投资的。因为一个消费品牌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品牌形成的过程,就是占据人心的过程。人心最难征服,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旦建立就很难模仿。所以这个行业具有一些典型的适合长期投资的特征,具有生意的稳定性,持续性。
消费品拓展去说,可以分为消费品宣传载体,消费品流通渠道,品牌消费品本身。拿巴菲特的投资来说,华盛顿邮报,布法罗晚报等,属于宣传载体。令巴菲特扼腕顿足的沃尔玛属于流通渠道。当然更重要的是品牌消费品本身,比如可口可乐,吉利刀片,以及强生,卡夫食品,宝洁。。。
消费品行业的关键,我认为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面已经谈的很清楚。如果读懂了他说的可口可乐的那段论述,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品牌消费品行业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会牵扯到很多关于人类心理学的问题。比如品牌的建立,跟巴普洛夫反射很有关系。品牌的推广,根据推广策略可能会设计到避免被剥夺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简单联想倾向,等等。在品牌的扩张时,可能需要密切注意行业里的潜在强大竞争对手,要不失时机的化敌为己。芒格很痛惜的是,可口可乐有机会在百事可乐壮大之前收购百事,却没去做。这是人类容易犯的自视过高的心理倾向。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巴菲特旗下的吉利公司,下面有一个叫金霸王的电池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一直没法战胜本土的南孚。于是巴菲特让金霸王收购掉南孚。现在电池行业基本是他垄断了。看来巴菲特和芒格已经深深的吸取了可口可乐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大家不忘历史的话,留点心的话,你发现我们身边曾经比较知名的品牌都陆续被外资收购了,比如乐百氏,小护士,中华牙膏,乐凯胶卷,大宝。以及近几年闹的很凶的汇源,乃至现在正在闹的小肥羊。看来外资集团都很从可口可乐错失百事可乐的例子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训,从此也掌握了全面赢得市场的必杀技就是,化敌为己或者把对手扼杀在摇篮。
品牌消费品终其一生就是在做一件事:攻心。这个过程极其漫长而且耗钱。除此之外,渠道的铺设,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些也都很重要,但相比品牌就显得意义不大了。比如五粮液可以把渠道让给银基去做。阿迪达斯/耐克可以把生产让给裕元去做。可口可乐可以把灌装厂让给中粮去做。肯德基可以把养鸡和屠宰交给大成食品去做,把上海的渠道让给锦江集团去做。这些问题都不大。非核心环节都可以给别人做,但唯独品牌本身,这个是价值链的核心,必须掌控在自己手里。这其实也说明,消费品的核心就是品牌。
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以及品牌宣传时采取的策略,会形成不同的品牌内涵。贝克汉姆/范冰冰+阿迪达斯,表达的是时尚运动。梅西+阿迪达斯,表达的是专业运动。都放在一起,那就是adidas
is all in 了。这也是利用了人类的简单联想心理倾向。
掌握了人类心理密码的商人,获取利润就是垂手可得的事情。美国有一家叫兰德的公司,对中国人的人性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研究。从而成功预测到中国必然出兵朝鲜。但美军忽略了这个公司的这份报告,但事后立刻认识到了该公司研究的重要性,兰德公司也一跃成为美国第一智囊机构。现在也有一些商人成功的洞悉了中国人的心理密码,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在谈到如何经营沃尔沃时,说了一点,把汽车做大一点。这是懂中国人心理密码的经商思维。茅台每年提价,限制供货,这也是掌握了人的消费心理。
当具体去做投资时,还应该考虑,该消费品是不是必须品,是否有重复购买可能,重复的频率高不高。该消费品是否容易出现系统性的行业危机,比如食品。该行业的消费心态是否多变,比如服装尤其是时尚服饰。该行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会有相应的市场扩展,等等。
前一篇:护城河财务分析与价值投资教程
后一篇: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