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戏的几个问题的见解
刘 洋
文首语:在大学的一次课上,老师要求交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不限文体和内容。我想起了一些关于地戏的问题,由近几年来一些关心屯堡地戏的朋友提出,尚无明确的解释。于是,我根据数年来对于地戏的学习和研究,以此文对其中一部分问题作出解答。
一、关于“跳神”这一名词。
地戏,俗称“跳神”。正是这一名词,让很多人误以为地戏是巫术一类的迷信活动。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名词是源于屯堡人的英雄崇拜,屯堡人把历朝历代的英雄人物奉为神灵,而地戏所表演的正是这些英雄人物当年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历史故事,跳的正是他们当年的英雄传奇。所以,屯堡人出于对英雄的崇拜之情,赋予了地戏一个高尚的名称——“跳神”。
二、地戏的面具为什么戴在额头上,而不戴在脸上。
与其他面具戏明显不一样的是:地戏的面具不是戴在脸上,而是戴在额头上,也就是地戏艺人所说的“顶神”。对于这一现象,现有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为了让演员有更开阔的视野,一种是让站在高出的观众能看到面具的正面。我认为这两种解释都过于牵强。从屯堡人对英雄的崇拜这一心理现象分析,我认为地戏面具之所以顶在额头上,是出于对古代英雄,也就是他们心中的神的崇拜与尊敬,人不可能与神平起平坐,神是凌驾于人之上的,所以在跳地戏的时候,地戏演员将代表神灵的面具顶在额头上。
三、“地戏王”的评选。
地戏王,顾名思义,就是跳地戏中跳得最好的。对于这一称谓,很多人认为能当上地戏王的人一定要精通各个村寨的套路,一定要精通每一部地戏剧本。我认为,如果从这一观点来看,在整个地戏界,不可能有这么一个人物。因为,在所有的300多堂地戏中,每一堂都拥有几十套动作,而且每堂地戏之间套路都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差异;再说共有二十余部地戏剧本,每一部数十万字。试问,有谁能达到精通全部的境界?
对于“地戏王”这一称谓,合理的解释是,作为地戏王的人,不仅要拥有一副好的唱腔,而且还要精通地戏中的各类角色——文将、武将、少将、女将、老将以及其他配角(这类似于京剧里的“生、旦、净、末、丑”)。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地戏王”。然而,由于当选地戏王对人所要求的条件极高,所以这种人数百年才有一个。现在,能称得上“地戏王”的只有平坝县天龙村的神头陈先松。
四、地戏中“传男不传女”的规矩的解释。
在地戏的传承中,有着“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下面列出关于对此规矩原因探索的我的观点:
1、在封建社会,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的地位较低。地戏,在屯堡人心中是一种高尚的活动,是与神灵打交道的仪式,自然女性不能参与。从地戏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我认为这一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2、地戏起源于军傩,而军傩是军队里用于祭祀祈神、振奋军威的傩祭活动。然而,在古代,军人都是男性,参与军傩祭祀的也都是由男性进行。
3、地戏,是以武戏为主,也即是所说的地戏演武。这就对于演员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而在身体素质方面,女性是远远不如男性的。
五、“高台地戏”这一名词的解释。
近几年来,普定县白岩镇新寨村所谓的“高台地戏”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高台地戏”是演员在有数十张八仙桌搭起来的高台上表演地戏,这种表演形式以及这一称谓让很多人误以为它是与一般地戏不同的另外一种戏剧。其实不然,它只是地戏的一部分,在地戏中它有着特定的称呼——“摆阵”,高台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而搭设的,高台在其中代表高山或者关隘等。就拿新寨所摆的高台来说,它是代表隋将杨义臣摆的铜旗阵。
以上是我对关于地戏的几个疑问的见解。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于以我这些年来对于地戏的学习和研究,对关于地戏的一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可以让对地戏感兴趣的人更加了解地戏,与各位同仁相互促进,能对地戏的研究和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2012年夏
于江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