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离骚》与《天问》
标签:
转载 |
屈原(前335?—前296),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离骚》、《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今存《楚辞》为汉刘向编集。
中国邮政即将推出《屈原》邮票,以纪念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两枚邮票的主图分别反映了他的两部主要作品《离骚》、《天问》。有人说,这给邮人办理邮品出了个“难题”,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地在哪儿、创作于什么时期呢?关于这些问题,国内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甚至还有较大的分歧,笔者只能根据一些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理解加以适度推断。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此诗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他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西汉·刘安《离骚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今人说法不一。有人根据诗中“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诗人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因此,《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太忠实于史实,也是有可能的。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
由于屈原出任左徒和三闾大夫的时间,是楚怀王在位或活着的时候,而屈原遭受人身放逐的重大打击,则发生在楚顷襄王新就位至楚怀王客死秦国之际。据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在楚怀王被扣留秦国直至客死秦国期间,在如何对待楚怀王的问题上,屈原与顷襄王、令尹子兰产生了尖锐的分歧。屈原在为楚怀王主持完招魂仪式后,怀着悲痛和疑惑的复杂心情,再一次进入楚国庙堂,面对庙堂里的壁画,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目睹的社会现实,终于开始对天命有所怀疑和质疑,对自己曾经接受的知识体系产生疑问和困惑,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满腹疑惑一股脑倾泻出来,从而一气呵成写出千古名篇《天问》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