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为一条,可不可为一贯
(2014-07-11 15:04:07)
标签:
佛学 |
死生为一条,可不可为一贯
庄子演义 内篇 德充府 (三) (16-20)
16
孔子他不知道,其实真正修行完备的人,他们都认为,那些古怪言语没有任何价值。真理都是极其简单而朴实的。艰深而难懂的东西,反而是修行上的障碍。」
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以蕲以諔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
17
老子知道这位兄弟受了委曲,因此打趣的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生与死,可能与不可能都是相对的,都是同一件事的两面。
18 一般人为了贪生怕死,浪费了许多精力在事物的可能与不可能方面,担心受怕,惶惶不可终日。这都是令他们心灵不健全的原因,他们太执着在生死以及可能与不可能的发展上,将自己紧紧地捆住,不得自由。你为什么不帮他们成为一个心灵上健全的智者呢?」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19
叔山无趾听到老子这番话后,心中的气逐渐消了。他彻底地明白,孔子与他比较,一个是心灵残缺,一个是身体残缺,半斤八两。没脚,装上义肢也还能走路,而心灵有缺陷者,痛苦一生,实际上比身体残疾者还要差一大截的。
20 叔山无趾轻轻地摇摇头:「当老天要惩罚一个人的时候,谁又能帮得上什么忙呢?」
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庄子演义 外篇 刻意 (一) (6-18)
6
更有一类修行者,他们凭着修炼瑜伽,禅坐等控制自己的呼吸;
用特别的方法排除秽气吸入新鲜空气;
他们伸展筋骨好像熊,摇动脖子好像白鹤,他们利用这类瑜伽动作促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这类人我们称之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历史上最有名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就属于这类修行人。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7 上面所说的修行人,他们都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运用意识、运用思想、运用心去控制身体,去做某种活动,以达到修行的目的。
8
真正高深的修行生活、值得推崇的修行方法是:
完全不用自己的意识去从事任何动作。修行者不做思想控制的瑜伽动作,不打太极。在禅坐时不刻意地保持某个动作、或某种姿势。他不控制呼吸,更不会按照书中指导的或任何人说的方式去走修行的路。
9
他们只是定时静下来,请意识靠边站,让自性、佛性、气、挫火、妙用等来主导安排修行的功课。在他们心中,他们只默念“空,不要有自己的动作、童言无忌”
等口诀,恭请自性、佛性等百分之百的主导,请自性、佛性等不要理会意识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意识对修行之路是完全陌生而无知的。
10而自性、佛性则是全知的,在这种方式的修行下,修行者从外表上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们不剃光头、不留长发、不着道袍、不去庙里、也不去荒郊野外或生活在山洞之中;
可是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却非常自然而恰当的衬托出他们崇高的社会地位。
11 他们不推崇任何道德标准,他们知道仁义忠信都是工具,更何况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动用到这些工具,就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12 如果有人请他们出来做管理者,他们也不会做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等大幅度的改革措施;
他们只是默默地观察,属下各团体成员在生活上还需要什么?有什么需要排除、改进,或加强的?
13 他们从不主动做任何事,只是被动地为成员铺路架桥。在他们这样的管理下,团体里一片和气,百事顺遂,绝少游行示威之举。
14 他们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的态度,让他们有许多空闲时间,不会忙得像只无头苍蝇。
15 他们德全、形全、神全,身体自然长期保持在最佳状态,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身强体壮、延年益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16 这类修行人,他们经常请意识靠边站。意识范围里他们不要求什么,不期盼什么,有一点物质欲望升起时,他们就以
“童言无忌”的口诀来阻止。他们自言自语的说:
意识是无知的,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要什么?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因此,在生活中,他们完全放手,让自性、佛性、气、挫火、妙用等去决定自己的命运,去选择应该走的路。
17说也奇怪,在这样的安排下,他发现,事实上他的生活变得沉稳、安宁而舒适,他发现自己不再缺少什么;
平易恬淡的生活方式,反而促成了一种美妙幸福的生活,这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
18其实,选择这种修行方式的人,他们是走对了路,因为这正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是极其珍贵的。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淮南子精神训>>
吹嘘呼吸,吐出污秽之气吸入新鲜空气,像熊悬吊、像鸟伸颈,如鸭浮水、如猿跳跃,像鹰环视、像虎回顾,做些动作的人只是想保养自己的身体,而真人却不必为这些导引之术烦恼。因为真人他即使精神飞扬激荡也不会丧失充实的精气,昼夜变化也不会伤害他,与万物一样有青春活力,这是在于他的品性合于道体,内心有着感应四时变化的能力。有的人形体变化了,但内在心神却无损,有的人生命结束了,但精神无损且永存;这就像生癞疮的人虽然形体受损但精神却无损、志趣也不变。反过来说,有些癫狂患者虽然看上去外形完好,但他的精神却已远离其身躯,谁有闲功夫去弄清他干了些什么!所以,如果有人形体尽管受磨损而精神未曾变化,那么这样的人就能以不变去应对变化;就是外物千变万化而变得没有结果,他还是能对应自如。所以能变化的形体最终要复归于无形,而精神不死倒能与天地同存。树木死后,其绿色的颜色也随之消失。能让树木生存下来的哪里就是树木本身?这就像使形体充实的不是形体本身一样。因此,产生生命的东西是不死的,而它所产生的生命则会死去;化育万物的东西是不变的,而它所化育的万物则会变化。所以,看轻天下,你的精神就不会劳累;看小万物,你的心神就不会惑乱;将生死看得相同,那你就会无所畏惧;将变化看成没变化,那你的眼睛就不会昏花。平庸之辈或许认为我讲的都是虚狂的话,但我会举出这类事例来说明的。
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使神滔荡而不失其充,日夜无伤而与物为春,则是合而生时干心也。且人有戒形而无损于心,有缀宅而无秏精。夫癞者趋不变,狂者形不亏,神将有所远徙,孰暇知其所为?故形有摩而神未尝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抮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尝死也,其所生则死矣;化物者未尝化也,其所化则化矣。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齐死生,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众人以为虚言,吾将举类而实之。
后汉书,华陀传. 华陀说: 「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欲食。」
(#) 后人吴普注曰: 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