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2014-04-14 13:54:17)
标签:
文化 |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这里的“祥”是“不祥”的意思,“强”是会老化的征候。为了避免误解我将原文做了一些补充。详如下。
道德经(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蚖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曰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俗人皆云)),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孰不知)),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咸池评述道德经演义(五十五)(5-6)
5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我们修无上瑜伽的人有别于气功师傅的也在于此。气功师傅用他们自己的意志去指挥气走动,当气到达哪儿,哪儿就显得特别坚硬、强壮。气功师傅也常利用这方面的能力来进行表演,可是无上瑜伽的修行者却绝对要避免以意御气的想法及企图。我们的要求是意志必须靠边站,不准去指挥、干扰气的运行。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之中,气本身就是全知的,是充满着智慧的;
因而在气面前我们的意志是完全无知而幼稚的。我们只需将气与瑜伽之间运作的关系完全交给气自己去安排与统合,至于在意识界里,我们则始终是一个完全不懂、也并不具备任何气功能力的人;
而当瑜伽在操练时,我们的气则充满全身,运作不辍,甚至于还能产生各种妙用。
6
老子说不道早已,气功师傅们还是小心为妙。
道德经(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老子说: 用其光, 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告诉我们,一盏油灯我们燃久了就要注意添加油料,否则就有油干灯灭的可能。
我们吃饭是加油,这是肉身方面的补充;在道家看,精,气,神方面的补充更为重要。怎么补充呀? 道家的办法是勤炼瑜珈, 打坐等。
不论你是那门,那派,用什么方法,总之,复归其明是避免身殃之道;都得找方法补充为妙。
道德经(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淮南子道应训>>
中山公子魏牟对詹何说:“我虽身处江湖过着隐居避世的生活,但心中还是老惦记着朝政,我该如何办才好呢?”詹何回答说:“就珍惜生命吧!能珍惜生命也就能轻视利欲。”中山公子魏牟又说:“我虽然知道这个重生轻利的道理,但还是无法战胜这名利的欲念。”詹何回答说:“你不能自制欲念,那么就听其自然、顺随它。听其自然、顺随它,你的精神就不会出毛病。反过来,你既不能自制欲念,又要勉强压制不愿顺随,这才会受到双重损伤;如受到这双重损伤的人就不会长寿。”所以《老子》说:“知道保持平和纯厚之气的道理叫做‘常’,懂得这种‘常’的称为‘明智’。纵欲贪生就会有灾殃,欲念支配淳和之气就会逞强。”因此,运用涵蓄着的“光”,返复到观察细微的“明”。楚庄王问詹何:“怎样才能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白修养自身,而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楚庄王又说:“我现在能够登位为君执掌朝政,希望学习一些持守国家的方法。”詹何于是接着说:“我还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很好而国家却乱哄哄的事例呢!我还同样没有听说过自身不修养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国之本在于治身养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内容来回答您。”楚庄王听后说:“说得好。”所以《老子》说:“修养好自身,他的‘德’就会纯真。”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为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则轻利”。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犹不能自胜。”詹子曰:“不能自胜则从之。从之,神无怨乎!不能自胜而强弗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故老子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