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
(2012-05-25 17:55:38)
标签:
“奠基工程”小学数学活动后总结杂谈 |
分类: 未来教育家学习 |
小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
课堂教学是动态复杂的,也是常态生活的,教师的呈现要简单,简单到从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好的教学应该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师生生命的对成,应保持这样的行为与心态: 当你将学生看做孩子时,你要学会做大人,去引领他们成长;当你将学生看做大人时,你要学会做孩子,倾听他们的见解。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创新能力。孩子具有一定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能力形成的过程更不容忽视,没有过程怎么会有结果。孩子能力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
因“问”而“思”。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更体现在伴随结果而引发的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与问题中。中国的课堂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学生没有带问题走进课堂,而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学生同样没有带问题走出课堂,学生的头脑只是一个储存知
识的仓库。
我在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四年级上册第113页的数学广角例2
《合理安排》一课,如下是一部分教学片断:
出示问题:
师:再过几天就是我们同学王昊天的生日了,为了给他庆祝生日,妈妈准备去菜市场买一些食品。(课件演示)
问: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看看妈妈要买些什么?(课件演示)
妈妈要买三样食品,能帮助她设计一个合理的购买路线吗?并列式计算出所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归总最佳方案:先去面包房订蛋糕,再去买蔬菜,然后回面包房取蛋糕,最后去买香肠3+2+6+2+2+5=20分
这时有生提问:“老师,超市里的通道不相同吗?”
老师答:“看图!”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出教师在设计数学时并没有考虑习题与生活实际的当学提出异议的时候,也没有引导学生因“问”而“思”,因“思”而“学”。不仅没有表扬孩子们的合理想法,而阻碍了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发展。
(我:……设计方案时,除了考虑时间,还要符合生活实际。)
2.“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有人说:一盘好菜=好的原料+好的样式+好的厨艺。由此,我联想到:一节好课=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
我们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智慧的创造与灵性得到释放,教师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多角度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