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中对识字教学的几点认识
宁夏海原县师资培训中心 田玉忠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基本的工具。这种工具应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识字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呢?笔者联系“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中的识字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科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准确把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增强识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规定着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方向,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识字教学最优化的重要前提。“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课题的教学模式,就是小学低年级不论识字课还是课文,教学内容一般可分两课时学完。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应侧重识字记字、写字与读通读顺儿歌或课文,第二课时侧重于大致感悟课文内容,流利朗读或有感情朗读课文,以至背诵课文。有的教师识字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缘故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准确。特别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范围不能过宽,宽了就难以保证有效,就难实现。
如,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司马光》一课,总的学习目标有四条:
1、认识“司、假、缸、别、慌、吓、叫、块、使、劲、砸、破、救”13个生子。会写“别、到、叫、吓、那、都”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4、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和神态。
要增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只能选择第一条,第二条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至于第二条中的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与第3、4条学习目标只能放于第二甚至第三课时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习目标有层次地推进,第一课时的目标就成了第二课时目标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较低层次目标要求逐步达到较高层次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还细化并具体了教学目标,可操作,可实现,也能测量。跨越式试验研究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按这样的目标进行识字教学,效果是非常扎实有效的。
二、结合学生学习起点,正确把握识字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是增强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有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就不会平均用力,就会避免每个要求认识的字都进行分析,每个要求会写的字都要示范指导。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比如,《司马光》一课要求认识的13个字中,学生前面已经学过“另”和“到”字,这样“别”字就迎刃而解了;同样,前面还学过“叶”、“坡”、“被”、“决”、“红”、“求”这几个字,那么“吓”、“叫”“破”、“块”、“缸”、“救”也就只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加加减减的方法记忆即可。而“司”、“假”、“慌”、“使”、“劲”、“砸”这六个字就是要求认识的字当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指导就要特别抓住这六个字,反馈评价也要特别抓住这六个字。
要求写会的字六个“别、到、那、都、吓、叫”,其中“别”与“到”,“那”与“都”,“吓”与“叫”是三组结构相同、部首相同的字,每组侧重指导一个字的书写就可以了。注重强调“口”字旁应写得小而高;右双耳旁与左双耳旁相比,右双耳要写得低,左双耳要写得高,如,引导学生比较“阳”和“都”两个字,加深印象。
这样做的理念是,认字、写字不必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才能促进识字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这也是“跨越式”的理念。
三、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是增强识字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教师的教学设计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效益。识字教学的设计在教师教的方面,注重设计如何激发学生识字记字与写字的兴趣、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的识记生字;如何引导学生在识字记字的过程中积累识字方法,形成识字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既能识字记字又能用字;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从描红到书写生字,并引导学生能自主、相互评价字写得美不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何评价学生识字记字与写字状况从而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设计学生活动时,注重设计学生识字记字的过程,即自主识字记字——同桌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并互测互评——集体交流重点字难点字的识记方法;设计学生写字过程,即分析字形——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描红——书写生字——自主、生生、师生评价书写状况;设计学生在语言环境(读课文)中体会字义与学习应用生字的过程;设计拓展学生识字领域的环节。
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注重了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又突出了能力的地位与作用;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识字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也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跨越式”教学的基本模式。
四、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积极性、主动性是增强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语文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首先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这首先表现在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培养,第一学段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教师在设计识字写字课堂教学过程时,每一步都得关注学生“想识”与“愿识”的问题,使学生在好学与乐学的情绪之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并实施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九课《两只鸟蛋》的识字教学过程的:
1、让学生读课题后,用“蛋”字组词;
2、让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读一读;
3、教师板书“抬、投”字,指名学生说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再让学生齐读这两个字;
4、教师板书“向、定、连”字,指名说这三个字的结构,再让学生齐读这三个字;
5、教师拿出“蛋、取、凉、定、捧、连、轻、仿、佛、抬、投、向”十二个字的字卡,让学生推火车读这十二个字;
6、教师强调这十二个字要认会。最后领读一边。
这就完成了十二个字的识字教学,进入了读课文,分析课文阶段。
显然,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不强且不说,就识字教学来讲,活动单调枯燥,形式单一,不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齐读,看起来课堂热热闹闹,其实质是学生没有按有效的方法识记生字,最终,学生“一知半解”,或直接没能识记。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与被动。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识字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识字主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生活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因此,教师得想办法链接新识字与学生前期生活经验,去为学生构筑生活化、真实性的识字情景,为学生设计“好玩”的游戏识字活动,实施丰富多彩的激励性强的识字评价,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识字潜能,进而增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五、把语言实践活动带进识字教学课堂是增强识字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语言实践包括读的实践,听的实践,说的实践和写的实践。语言实践是学习语言的途径与归宿,也是遵循学习语言的规律,即“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课题强调阅读实践。把阅读带进拼音教学课堂,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拼音,提高拼读音节的能力,尽早与汉字见面;将阅读带进识字、学文课堂,目的在于巩固所识汉字,进一步与更多的汉字、词语见面,尽早进行阅读、应用,并升华课文主题。所选的阅读材料全是孩子们喜欢的儿歌、谜语、寓言等儿童文学。课堂中,学生阅读的状况非常好,每个学生一拿起阅读材料就忘乎所以,有一口气要读完的意识。马来西亚教育专家张发说:“用儿童的文学教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从这一点来说,孩子们喜欢阅读不是没有道理的。阅读实践是学生巩固、积累所学生字、词语的极好途径。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强烈意识,要有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意识,想办法把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图书、材料带进课堂,送进家庭,为学生创造阅读机会与平台,利用读这个途径去增强识字教学的有效。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说:“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课题,强调以语言运用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一要加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语言交流,交流识字的方法,交流读与背的情况,交流对课文的理解等,这样就引导学生互助、互学、互查、互听识字成果。二是用“四会”字说话、写话。从写一句话开始,逐步到写一段话甚至写几段话。第一课时主要体现“四会”字的复习巩固,第二课时主要体现课文的主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识字教学要恰当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留有语言实践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运用增强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如果广大教师能按《语文标准》的精神去做,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既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识字情景,又能将学生带进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语言实践活动识字;既能注重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又能注重识字能力培养。学生一定既有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有在课堂、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方法,学生就等于插上了翅膀,在识字的自由王国里飞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