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照颜色——元结与《元次山碑》《大唐中兴颂》
(2018-05-17 12:01:42)| 分类: 竹堂书论 |
古道照颜色
——元结与《元次山碑》《大唐中兴颂》
孟会祥
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结,字次山,是河南鲁山人。他的墓在鲁山,墓碑《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简称《元次山碑》,为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撰文书丹。颜真卿在碑文中称赞元结:“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这是极高的评价,因为,在儒家看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显然,心古以立德、行古以立功、言古以立言,元结都做到了。就平生事业而论,元结与颜真卿颇为相似,皆以勇毅果敢、古朴正直为立身之本,是纯粹的儒者;以学问、文学为基,元结以诗文鸣、颜真卿以书法鸣;他们都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安史之乱”中,都堪称国之梁栋。《大唐中兴颂》为元结撰,颜真卿书丹,摩崖于浯溪,以元结文、颜真卿书及浯溪风光,世称“三绝”。而《元次山碑》,则颜真卿文、颜真卿书,与元结平生道德功业文章,称为“三绝”,也实不为过。
元结生平
元结,字次山,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年(719),卒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元氏即北魏皇族拓跋氏,北魏孝文帝改姓元。北魏代王时代的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遵,封常山王,元结是拓跋遵的第十二代孙。元氏历代王公相继,元结的高祖元善祎、曾祖元仁基,在唐代还有“常山郡公”的封号。其祖父元亨(利贞)时,渐近儒业。其父亲元延祖,做过下层官吏,而性情恬淡,不喜官场,因为鲁山商余山多灵药,就从太原徙家商余山下,过起了隐居生活。
元结的青少年时代,大概也有世家子弟的习气,到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以族兄元德秀为业师。元德秀是元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曾任鲁山县令,颇有政声。元结受元德秀教诲,品学兼优。天宝六载(747),元结到长安应考,时李林甫主政,竟然以“野无遗贤”的理由,没有录取一个人。天宝十二载(753),元结再次应进士试,受到主考官杨浚的赏识,第二年进士及第,及第后回到故乡鲁山。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元结率领全家全族,先后避难于猗玗洞(湖北大冶)、瀼溪(江西瑞昌)。乾元二年(759),朝廷征召天下士,国子司业苏源明向肃宗李亨推荐元结,元结上《时议》三篇,受到了李亨的赞赏,授元结右金吾兵曹参谋摄监察御史衔,充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的参谋,在唐、邓、汝、蔡一代招蓦义军,阻遏史思明南侵,保全十五城池,处理军政事务,十分得宜。后来,吕諲任荆南节度使,元结以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衔,充吕諲节度判官。“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职务升迁相当快。吕諲死后,曾代摄荆南节度使职事,“境内晏然”。按常理,元结应该“例加封邑”,然而元结却辞去官职,以著作郎的身份,退居樊上(湖北武昌),过起了隐居著作的生活。
唐代宗李豫广德元年(763),因南方少数民族反抗朝廷,起用元结为道州刺史,因道州被攻陷,次年才到任,一年后,即永泰元年(765),因见憎于当权者而罢官。永泰二年,即大历元年(766),再度任道州刺史。大历三年(768),调任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元结在道州,行古人之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离开道州时,百姓苦苦拘留,甚至立生祠纪念。在容州,亲自“单车入洞”劝谕各“固拒山谷”的割据势力,“六旬而收复八州”,可谓胆略过人,功绩卓著。大历四年(769),因母丧丁忧。丁忧守制期间,住在祁阳浯溪大历七年(772)丁忧期满,奉召到长安,朝廷正要任命要职,却因病去世了,享年54岁。
元结的文学成就
元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这是其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面,其政治和军事贡献,几乎为文学声名所淹。
元结的诗以五言为主,语言质朴,风格有时近于古谣辞和陶渊明,没有陶渊明的清新超脱,却另有一种古朴诚恳。因此,元结被认为是晚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其诗最能体现儒家官吏的守土亲民的思想,也有悠游山水的乐趣。守土亲民的诗,可以《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为代表,其辞彩并不华丽,而关心民瘼的心情,却溢于言表。在儒家看来,忠君爱国、守土亲民,要比雕虫篆刻重要得多。正如杜甫所说:“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得矣。”
贼退示官吏(并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千载之下,读来仍有荡气回肠之感!“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振聋发聩的责问,尤见元结激于义愤,浑身是胆。
元结固有兼济天下之志,更有悠游林泉,著书饮酒之趣。早年登进士之后,能习静商余山,为官之时,也偶于公余之暇,忘情山水。这在他的诗中也有表现。
石鱼湖上醉歌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他的诗明白如话,有时质朴拙陋,似乎不留心词藻,后人认为是新乐府运动的先声。
他的散文,按现在的眼光看,居多属于杂文,语言简捷有力,有《孟子》的遗风,我认为比韩愈更加强悍。如《丐论》里说:
丐者丐论,子能听乎?吾既与丐者相友,喻求罢,丐友相喻曰:“子羞吾为丐邪?有可羞者,亦曾知之未也?呜呼,于今之世有丐者,丐宗属于人,丐嫁娶于人,丐名位于人,丐颜色于人,甚者则丐权家奴齿以售邪妄,丐权家婢颜以容媚态。有自富丐贫,自贵丐贱,于刑丐命,命不可得,就死丐时,就时丐息,至死丐全形,而终有不可丐者。更有甚者,丐家族于仆圉,丐性命于臣妾,丐宗庙而不敢,丐妻子而无辞。有如此哉,不为羞哉?
《说楚何惛王赋》里说:“正言不发,万口如封。谄媚相与,千颜一容。”托古讽时,入木三分。
元结的散文,一洗靡弱,被认为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先声。
即便他的韵文,也同样真率精悍,直抒胸臆。如《瀼溪铭》:“瀼溪之澜,谁取盥焉。瀼溪之漪,谁取饮之。盥实可矣,饮岂难矣。得不惭其心,不如此水。浪士作铭,将戒何人?欲不让者,惭游瀼滨。”《大唐中兴颂》也是韵文,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元结诗文的历史地位很高,但历代也有不少异议,认为他的诗文意义好,不甚讲究技巧。其实,颜真卿说的“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最中肯綮。正人君子的诗文,不以巧胜,背后是强大的信仰和人格力量。元结有意写诗作文,是激于高尚之志,不得不发,著手成篇,并不是字雕句琢,刻意要做诗人和散文家。如果联系到他的平生事迹,不难看出,诗文明其志,事功践其志,其心、其行、其言,互为印证,戛戛独造,而成完人形象。这与颜真卿十分类同,二人交游虽不可详考,而志同道合,或无疑焉。
《大唐中兴颂》
上元元年(760)九月,元结以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使衔,佐吕諲府,为荆南节度使判官,“将荆南之兵镇于九江”。 上元二年(761),“安史之乱”基本平息,元结作《大唐中兴颂》。其辞曰: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陷洛阳,明年陷长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于灵武。明年,皇帝移军凤翔,其年复两京。上皇还京师。于戏!前代帝王有盛德大业者,必见于歌颂。若令歌颂大业,刻之金石,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颂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骄,为昏为妖。边将骋兵,毒乱国经,群生失宁。大驾南巡,百僚窜身,奉贼称臣。天将昌唐,繄晓我皇,匹马北方。独立一呼,千麾万旟,戎卒前驱。我师其东,储皇抚戎,荡攘群凶。复服指期,曾不逾时,有国无之。事有至难,宗庙再安,二圣重欢。地辟天开,蠲除妖灾,瑞庆大来。凶徒逆俦,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劳位尊,忠烈名存,泽流子孙。盛德之兴,山高日升,万福是膺。能令大君,声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东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齐。可磨可镌,刋此颂焉,何千万年。(后两句廿四字为刻石时所加。)
颂文铿锵有力,义正辞严,忠肝义胆,气贯长虹。大历四年(769),元结因母丧丁忧,住祁阳浯溪,想到了“歌颂大业,刻之金石”的夙愿,大历六年(771)请颜真卿书丹,夏六月摩崖刊刻。许永《浯溪颜元祠堂记》云:“次山之文,无虑数万言,而《中兴颂》独传天下,亦鲁公字画有助焉耳。由是言之,字画必资忠义而后显,而文章必托字画而后传,其势然也。”浯溪石刻有题诗曰“一铭两手笔,宇宙双杰作”。后人以元结文、真卿书与浯溪山水为“三绝”。
颜真卿为颜之推后裔,生于簪缨诗礼世家。颜氏历代治文字训诂之学,亦皆擅书。颜之推《颜代家训》曾诫子孙于书法稍加留意即可,不期颜真卿在取得卓越的政治、军事和学术功绩的同时,却成了仅次于王羲之的伟大书法家。承初、盛唐之风,颜真卿初学褚遂良书,亦涉民间字体,三十五岁,以张旭为师,列入山阴笔法嫡传体系。大抵从初唐欧、褚始,文人楷书与碑版合流。到颜真卿,羲献文人体系——帖,篆隶北碑体系——碑,与写经及民间书法体系——经,三流交融。早年的《郭虚己墓志》《多宝塔碑》,尚多民间体段;至《东方朔画赞》,颜体风貌初现;至《郭家庙碑》,锐意变法;至《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颜体风貌大成。
颜体风貌,简而言之,庙堂之气也。从字体论,点画横细竖粗,结体方正宽博,行笔纡徐绵劲;从精神论,庄严肃穆,刚劲凛烈,有正色立朝,大节不夺之慨。大抵以《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为标志,时年颜真卿六十三岁,树立了颜体的典型。
《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或称《容州都督元结碑》,全称《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碑铭并序》。该碑原在河南鲁山县元结墓前,明万历四十二年(1596),此碑迁于鲁山县城黉学(今鲁山县一高院内),并修亭护之。该碑于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元结大历七年(772)四月逝世,十一月葬于鲁山青岭泉陂原。是年九月,颜真卿经郑州至洛阳迁母殷夫人(一说伯父颜元示)灵柩,遇怀素,并为《怀素上人草书歌》作序,十一月护柩于京兆万年先祖茔。这期间,是否有可能到鲁山亲自书丹《元次山碑》,未见记载。其实这也无关紧要,颜真卿与元结,从《大唐中兴颂》和《元次山碑》来看,至少是惺惺相惜的。这种惺惺相惜,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都刚毅正直,以天下为己任;在于两人都学植渊博,次山尤擅诗文,真卿尤擅书法;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两人都居功至伟。他们都完美地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儒家完美人格。颜真卿亲撰的碑文,有几处格外不同,超越了一般墓碑文字的礼貌性溢美。开篇“呜呼,可惜载元君”,就越出常格。历数元结生平功业之后,又发为感慨:“呜呼!君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见重于今。”可谓极高的评价。感慨逝者位不副德,是墓志文字的常规,而颜真卿的感慨“以君之才之德之美,竟不得专政方面,登泰阶而感激者,不能不为之太息也”,显得朴实真挚,绝无客套。至于铭文中“率性方直,秉心真纯。见危不挠,临难遗身。允矣全德,今之古人”,则顺理成章,发于衷心,感人深至。“古人”这一概念,在古人眼里,就是迥出常伦,比肩前修,宛若圣贤的意思。希古,就是希贤、希圣,颜真卿评价元结心古、行古、言古,为“今之古人”,也就是认为他是当代的完人。
颜鲁公平生写碑,风格不断演化,一碑一奇,都是中华文化瑰宝。我们不能因此文叙述《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就矮化其他碑刻,但是,我个人最倾心大历六年的《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以及时间相接、风格相近的《元次山碑》。大抵这几个碑最含蓄凝练,握拳透爪的笔力,熔金出冶的金石气息,元精耿耿的饱满精神,与钟鼎铭文的朴茂瑰丽,堪称前后辉映。我们平常说羲之通隶、真卿通篆,颜真卿正是通过技术的暗渡与精神的绍承,在楷书中复活了三代两汉先民的本初精神,于是形成了对王羲之的弘扬、拓展、对峙乃至某种意义上的超越,他才能成为书法史上唯一可与王羲之分庭抗礼的巨人。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不论是为人、为学、为艺,但愿世上有越来越多的“今之古人”。
2018年5月1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