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的三重境界
(2014-12-11 12:08:41)分类: 竹堂随笔 |
顾随的三重境界
顾随著、叶嘉莹笔记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是一本好书。像顾随这样若不经意似的谈吐,便是满纸珠玉,值得一读再读,才是大师的风采。
辛弃疾《祝英台近▪春晚》: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啼莺声住。
顾随说:
余初读时喜欢后三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此是少年人伤感;其后略经世故,知道世事艰难,二三十岁喜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二句;四十多岁以后才懂得“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三句是最美的。
这三重喜欢,意思渐深,说尽人生况味。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拟春为人,怨春带愁,其实作者愁便是自生,与春何干?愁非春带来,春也不能把愁带去。这写法有一种“巧”,所谓拟人,毕竟是带有痕迹的。李易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拟愁为物,同一手法。拟人拟物,移情虚晃,要有曲折才好。春带愁来,必怨他不解带将愁去,便有曲折;舟以载愁,必生怕其载不动,便有曲折。这曲折中的愁,还是太唯美了,因为太唯美,也多少有点轻飘的意思。
等到“略经世故,知道世事艰难”,顾随喜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世事果然艰难,早岁的闲愁,必经一番摧折。陆放翁云:“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后来就知道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小事小情不如意,也便罢了,即使平生壮怀,到头来也将归于不如意之中,感慨就不能不深。陆游相对于辛弃疾,还只是“汝辈文人,只是会说”的文人,而辛弃疾能“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收复中原,是付诸实践了的,其感慨当更深。“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无甚技巧了。“十日九风雨”,当然是夸张,极而言之,天气不会是十日九风雨,又分明是十日九风雨。一个“怕”字,亦似无甚技巧,然而其中滋味,难以述说。狂澜之既倒也,我能力挽乎?这里面不见唯美,唯见深沉,是“怆然而涕下”时也。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虚无恬淡,不可言说。“把花卜归期”,即以花占卜丈夫的归期。一片、两片、三片……回来、不回来、回来……得到一个结果,不敢信、不愿信,所以把簪起来的花瓣重新数过,这样反反复复,不知究竟。凡问卜,皆在无可奈何之时。顾随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这第三重境界,也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是无可奈何。稼轩《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唯美、深沉、无可奈何,不知是不是这个意思。
2014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