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堂孟会祥
竹堂孟会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48
  • 关注人气:1,0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修小园子帖》

(2013-02-27 14:44:51)
分类: 竹堂书论

http://s13/mw690/675bfe8egd6b0aef6ff9c&690

临《修小园子帖》

孟会祥

王羲之《修小园子帖》,或称《小园帖》,入刻《淳化阁帖》。释文是:

仆近修小园子,殊佳。致果杂药,深可致怀也。倘因行往,希见。

何公(比二)处动静,故一一。常患,驰情。散骑痈转利,庆慰(至)。姊故诸恶,及侧永嘉慰(至)。奉集欣熹无喻,余可耳。

得华直疏,故尔,诸恶不差,悬忧。顺何似未复庆等,近消息,悬心。君并何为耶。此犹未得尽集,理行大克,迟此无喻。

我是按《大观帖》(又称《太清楼帖》、《大观太清楼帖》)临的。“阁帖本”与“大观本”,分行不一样,“大观本”每行字数要多一些。由唐模王羲之各种杂帖看来,《淳化阁帖》的断行是本于原貌的,而《大观帖》动了手脚。由此我想到三个问题:其一,《大观帖》由龙大渊主持镌刻,徽宗宠臣蔡京奉旨书写款识标题,显然蔡京是行政领导。是否蔡京授意动了手脚?或者秉“圣意”动了手脚?反正是对经典不够尊重。其二,宋人较之唐人,喜欢瘦峻。比如宋塔挺拔,而唐塔沉稳,这是审美衍变。不惜篡改原帖,加长其行,或许隐然透露了宋人的趋尚。其三,如果不比照,很难想象《大观帖》动了手脚。动了手脚,而天衣无缝,可见古人的手段高明。

如果仅临其字,“阁帖本”与“大观本”没有太大差别。临习时,很容易发现前段与后段的写法不一样。前段像王羲之写的,后段像王献之写的。米芾认为此帖是王献之写的,其中有不少笔法,米芾都学会了。而米芾,其实是偏好王献之的。这样去分析,就需要看《淳化阁帖》。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古帖动手脚,是对文化遗产的肆意践踏、破坏。蔡京这厮,令人讨厌。

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谓:

此一十五行,当是三帖,前三行字势与后迥殊,文义至“行往希见”,与下不属,当是一帖。中五行,至“余可耳”,文义已尽;下“得华直疏”,又当为一帖。前两帖,皆适当行尽,又笔法略相似,故不复省览,误以为一耳。要知,此三帖,不特非右军,亦断非子敬,疏漫狂纵,是俗笔,而目为右军父子,污蔑罪过。

王澍分此帖为三,当是。而一下子否定为右军父子作品,恐怕也没有依据。即使作伪,也是唐人作伪,不失其古,况且“疏漫狂纵”,又有什么不好?

关于临帖的技法,不好说,况且,比我临得好的人成千上万,我也没有资格说。我只说一点感受:难!用心于点画,就失了体势;着眼于体势,又失了点画。法帖笔势激荡,一连串做了好多动作,一直精微、一直力量充沛,就像跳水,每个镜头都完美无瑕,又在瞬间完成,你不能不惊心动魄。而我在苦筋巴力做出一点一画时,下一笔又手足无措,赶紧扭捏着追,总是力不从心,这也像跳水,在跳台上腿一软,眼一闭,来不及想动作要领,说时迟那时快,早已一头攮到池子里了。

做做分解动作,积累点记忆;放手划拉一番,找找洒脱的感觉,如此周而复始,时间长了,或许能有点起色吧。

2013221

 

http://s1/mw690/675bfe8egd6af34182c60&690

http://s13/mw690/675bfe8egd6af4094104c&690

http://s13/mw690/675bfe8egd6b11ec52c5c&690

http://s14/mw690/675bfe8egd6b123f3e55d&690



http://s2/mw690/675bfe8egd6b12170e261&690

http://s15/mw690/675bfe8egd6b12fc499c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