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眉丛•欧阳修
(2010-04-27 20:47:59)
标签:
书法书眉丛工拙书家欧阳修文化 |
分类: 竹堂书论 |
书眉丛•欧阳修
孟会祥
欧阳修笔记,传有《笔说》、《欧阳文忠公试笔》(下简称《试笔》)、《归田录》。《归田录》记宋初故实,不涉书法,而欧阳修论书语,多在《笔说》、《试笔》。
盖欧阳修并非专门书家,书乃其余事。然而既当蔡、苏、黄、米风起云涌之时,又领袖文学,其一言一行,影响固不可小视。兹撮其要者,聊敷数语,以记读书日月,不敢谓启发云耳。
《笔说》
学书静中至乐说
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
夏日学书说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嘉祐七年正月九日补空。
六一此语,世所详知。而作书观念,与前人实已不同。晋人以风度相高,只求美好;唐人念念在工,而六一径言“静中之乐”、“自适”,开发了书法的愉悦功能。所谓宋人尚意,所尚之意,原不在书内、不在书外,风幡琴指,不可胶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前人羲之能文、青莲能书,文人与书家固已二而为一,但以一流文人倾心翰墨,当从宋人始。所以尚意之成因,当以文学家集体攻书为契机、为标志。
学书自成家说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安昌侯张禹曰:“书必博见,然后识其真伪。”余实见书之未博者。庐陵欧阳修嘉祐二年十一月冬至日。
苏轼“吾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米芾“奴书”之论,同出一辙。六一导其前者。
世人作肥字说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未有三数人。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有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或六一不喜肥字,然李建中亦自不瘦也。“字法中绝五十年”殊令人不解。六一与蔡襄同时,焉得谓无字法也。存疑。
转笔在熟说
昨日王靖言“转笔诚是难事”,其如对以熟,岂不为名理之言哉。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里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耳。”陈忿然曰:“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杓酌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他,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此则以《卖油翁》为题,选入教材,而不知为论书耳。惜转笔究为何指,六一未细论,亦不屑细论之耳。或李靖当为知书者,惜其书不传耳。《笔谱》记诸葛笔,柳公权已不能用,则古典用笔方法,唐宋所传的确不广。其实转笔作为古典笔法,在颜真卿之后以迄今世,日渐其微,濒于失传,前辈书家,或能之而不能言之,言之而不能详之。至孙晓云始尽发其秘,以《书法有法》公之于世。今世学帖者承此福泽,直接魏晋,不以唐以后门户所囿矣。以历史眼光看当下的帖学复兴,意义不啻书法中兴。
东坡尝云作字无他,唯手熟而已,盖亦本乎六一。熟能生巧,自是不移不理,然转笔既为古人成果,则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李晸笔说
余书惟用李晸笔,虽诸葛高、许颂皆不如意。晸非金石,安知其不先朝露以填沟壑?然则遂当绝笔,此理之不然也。夫人性易习,当使无所偏系,乃为通理。适得圣俞所和《试笔诗》,尤为精当。余尝为原甫说,圣俞压韵不似和诗,原甫大以为知言。然此无他,惟熟而已。蔡君谟性喜书,多学,是以难精。古人各自为书,用法同而为字异,然后能名于后世。若夫求悦俗以取媚,兹岂复有天真邪?唐所谓欧、虞、褚、陆,至于颜、柳,皆自名家,盖各因其性,则为之亦不为难矣。嘉祐四年夏,纳凉于庭中,学书盈纸,以付发。
书家习用一家之笔,自古而然。择笔既严,面目必异,庶自成一家也。梅尧臣压韵不似和诗,意其守法而异趣。如书家“法同而为字异”。蔡襄“多学,是以难精”,与史实不合。君谟多颜书体段,非博而不精也。然则六一岂妄论哉?所谓多学,谓学古为多,而因其性者少矣。欧虞褚陆至于颜柳,皆自名家者,各因其性也。
东坡云,书至于颜鲁公,而天下之能事毕矣,故北宋大家虽皆学颜,而极力创新。黄庭坚尤其极力造做,不与人同。号召“各因其性”,六一实导师北宋书坛者。
二十年前,书家面目各具,惜多失其法,不能垂世。今则渐有法度,而个性泯然。亦螺旋式上升者乎?
《试笔》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足有余。
学书为乐,自足有余,六一自信语也。笔砚纸墨皆极精良,自是人生一乐,非此亦不足得个中三昧耳。语云善写者不择笔,实欺人之谈,工具、技术、效果实互为因果。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书可移人性情如是!更妙在不为展赛而不倦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今人所书,无非故事者,故谓之“创作”。古人手段,尚以尺牍笔记为佳,有意无意间尔。此后再无以“事有可记者”而书矣。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书名,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此六一发誓愿定计划而已,恐难完成,先以自解。仆发愿临帖,不知凡几矣,读书至此,不觉赧然。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稍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销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甘苦之言也。乐一事者苦一事,天道公平,亦其必然。耽于书者,必将争胜。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苏轼《记与君谟论书》直为六一翻版,详后。
用笔之法
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皆有法,杨子云断木为棋、元刂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恨六一未详细记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此语大可玩味。势如斜而反直,结字之法也;锋欲侧而归中,用笔之法也。万事皆有法,一切法归根结柢为阴阳消长。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方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秋霖不止,文书颇稀,丛竹萧萧,似听愁滴。顾见案上故纸数幅,信笔学书。枢密院东厅。
孙过庭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今世老年人学书,亦然。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二十余年,竟如何哉。
此节亦见于《东坡题跋》之《记与蔡君谟论书》。予谓此当为六一语,非东坡语。苏轼原文如次:“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君谟颇诺,以谓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如何哉?”
考其异同,君谟——蔡君谟;颇笑——颇诺;二十余年——四十余年。于对话双方身份,拿捏可谓得当。然考欧阳修(1007—1072)、苏舜钦(1008一1048)、蔡襄(1021—1067)、苏轼(1037—1101)之生卒,六一晚年语此,前推20余年,蔡襄三十许岁,许以独步当世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蔡襄三十许岁时尝与欧阳修唱酬,亦有可能。即便苏轼晚年语此,则“四十余年”前,当为1050~1060之间。苏轼1057年举进士,遂即服母丧居家3年,1659年十月离家返京;而蔡襄1060年九月间才离开泉州,所以此时二人没有交往的可能性。又苏轼文字中似有不简洁处,正可疑为好事者搜集耳。陶潜读书不求甚解,似此钻章营句,无甚意思,早为他人道及亦未可知。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嘉祐五年春分日,雪中西窗信笔。
所谓“深入一家”,非浪语也。不深入一家,则难求法备。今世教学,条分缕析,则学者不独得一家,乃可撮众法而贯通之,是方法之解放也。
2007年3月20日至21日于黄家庵村
孟会祥
欧阳修笔记,传有《笔说》、《欧阳文忠公试笔》(下简称《试笔》)、《归田录》。《归田录》记宋初故实,不涉书法,而欧阳修论书语,多在《笔说》、《试笔》。
盖欧阳修并非专门书家,书乃其余事。然而既当蔡、苏、黄、米风起云涌之时,又领袖文学,其一言一行,影响固不可小视。兹撮其要者,聊敷数语,以记读书日月,不敢谓启发云耳。
《笔说》
学书静中至乐说
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
夏日学书说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嘉祐七年正月九日补空。
六一此语,世所详知。而作书观念,与前人实已不同。晋人以风度相高,只求美好;唐人念念在工,而六一径言“静中之乐”、“自适”,开发了书法的愉悦功能。所谓宋人尚意,所尚之意,原不在书内、不在书外,风幡琴指,不可胶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前人羲之能文、青莲能书,文人与书家固已二而为一,但以一流文人倾心翰墨,当从宋人始。所以尚意之成因,当以文学家集体攻书为契机、为标志。
学书自成家说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安昌侯张禹曰:“书必博见,然后识其真伪。”余实见书之未博者。庐陵欧阳修嘉祐二年十一月冬至日。
苏轼“吾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米芾“奴书”之论,同出一辙。六一导其前者。
世人作肥字说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迹前贤未有三数人。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有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
或六一不喜肥字,然李建中亦自不瘦也。“字法中绝五十年”殊令人不解。六一与蔡襄同时,焉得谓无字法也。存疑。
转笔在熟说
昨日王靖言“转笔诚是难事”,其如对以熟,岂不为名理之言哉。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里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耳。”陈忿然曰:“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杓酌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他,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此则以《卖油翁》为题,选入教材,而不知为论书耳。惜转笔究为何指,六一未细论,亦不屑细论之耳。或李靖当为知书者,惜其书不传耳。《笔谱》记诸葛笔,柳公权已不能用,则古典用笔方法,唐宋所传的确不广。其实转笔作为古典笔法,在颜真卿之后以迄今世,日渐其微,濒于失传,前辈书家,或能之而不能言之,言之而不能详之。至孙晓云始尽发其秘,以《书法有法》公之于世。今世学帖者承此福泽,直接魏晋,不以唐以后门户所囿矣。以历史眼光看当下的帖学复兴,意义不啻书法中兴。
东坡尝云作字无他,唯手熟而已,盖亦本乎六一。熟能生巧,自是不移不理,然转笔既为古人成果,则不可不知、不可不学。
李晸笔说
余书惟用李晸笔,虽诸葛高、许颂皆不如意。晸非金石,安知其不先朝露以填沟壑?然则遂当绝笔,此理之不然也。夫人性易习,当使无所偏系,乃为通理。适得圣俞所和《试笔诗》,尤为精当。余尝为原甫说,圣俞压韵不似和诗,原甫大以为知言。然此无他,惟熟而已。蔡君谟性喜书,多学,是以难精。古人各自为书,用法同而为字异,然后能名于后世。若夫求悦俗以取媚,兹岂复有天真邪?唐所谓欧、虞、褚、陆,至于颜、柳,皆自名家,盖各因其性,则为之亦不为难矣。嘉祐四年夏,纳凉于庭中,学书盈纸,以付发。
书家习用一家之笔,自古而然。择笔既严,面目必异,庶自成一家也。梅尧臣压韵不似和诗,意其守法而异趣。如书家“法同而为字异”。蔡襄“多学,是以难精”,与史实不合。君谟多颜书体段,非博而不精也。然则六一岂妄论哉?所谓多学,谓学古为多,而因其性者少矣。欧虞褚陆至于颜柳,皆自名家者,各因其性也。
东坡云,书至于颜鲁公,而天下之能事毕矣,故北宋大家虽皆学颜,而极力创新。黄庭坚尤其极力造做,不与人同。号召“各因其性”,六一实导师北宋书坛者。
二十年前,书家面目各具,惜多失其法,不能垂世。今则渐有法度,而个性泯然。亦螺旋式上升者乎?
《试笔》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足有余。
学书为乐,自足有余,六一自信语也。笔砚纸墨皆极精良,自是人生一乐,非此亦不足得个中三昧耳。语云善写者不择笔,实欺人之谈,工具、技术、效果实互为因果。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书可移人性情如是!更妙在不为展赛而不倦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今人所书,无非故事者,故谓之“创作”。古人手段,尚以尺牍笔记为佳,有意无意间尔。此后再无以“事有可记者”而书矣。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书名,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此六一发誓愿定计划而已,恐难完成,先以自解。仆发愿临帖,不知凡几矣,读书至此,不觉赧然。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稍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销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甘苦之言也。乐一事者苦一事,天道公平,亦其必然。耽于书者,必将争胜。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苏轼《记与君谟论书》直为六一翻版,详后。
用笔之法
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皆有法,杨子云断木为棋、元刂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恨六一未详细记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此语大可玩味。势如斜而反直,结字之法也;锋欲侧而归中,用笔之法也。万事皆有法,一切法归根结柢为阴阳消长。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方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秋霖不止,文书颇稀,丛竹萧萧,似听愁滴。顾见案上故纸数幅,信笔学书。枢密院东厅。
孙过庭云:“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今世老年人学书,亦然。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二十余年,竟如何哉。
此节亦见于《东坡题跋》之《记与蔡君谟论书》。予谓此当为六一语,非东坡语。苏轼原文如次:“作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然常患少暇,岂于其所乐常不足耶?自苏子美死,遂觉笔法中绝。近年蔡君谟独步当世,往往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船不离旧处。君谟颇诺,以谓能取譬。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如何哉?”
考其异同,君谟——蔡君谟;颇笑——颇诺;二十余年——四十余年。于对话双方身份,拿捏可谓得当。然考欧阳修(1007—1072)、苏舜钦(1008一1048)、蔡襄(1021—1067)、苏轼(1037—1101)之生卒,六一晚年语此,前推20余年,蔡襄三十许岁,许以独步当世的可能性不大,然而蔡襄三十许岁时尝与欧阳修唱酬,亦有可能。即便苏轼晚年语此,则“四十余年”前,当为1050~1060之间。苏轼1057年举进士,遂即服母丧居家3年,1659年十月离家返京;而蔡襄1060年九月间才离开泉州,所以此时二人没有交往的可能性。又苏轼文字中似有不简洁处,正可疑为好事者搜集耳。陶潜读书不求甚解,似此钻章营句,无甚意思,早为他人道及亦未可知。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谓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嘉祐五年春分日,雪中西窗信笔。
所谓“深入一家”,非浪语也。不深入一家,则难求法备。今世教学,条分缕析,则学者不独得一家,乃可撮众法而贯通之,是方法之解放也。
2007年3月20日至21日于黄家庵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