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故里柘城:朱襄氏陵探秘

柘城上古就有“朱襄氏之都”之说法。朱襄氏在河南省柘城县留有两处遗址,一是朱襄王庙遗址,二是朱襄氏陵遗址,这两处遗址,加上史料佐证,足以证明此说法不是空穴来风。现在,朱襄王庙遗址已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襄氏陵也是商丘市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往今来,朱襄氏在柘城县得到了最为广泛的社会认识。根据新版《柘城县志》收集到的资料看,将“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列为柘城的第一件大事,也即柘城历史的开端。
今天,我们《网易文化商丘》栏目组来到炎帝故里柘城县,拜谒朱襄氏陵,探寻这里的人文景观,揭秘朱襄氏在柘城鲜为人知的故事。
炎帝陵墓今犹在
炎帝朱襄氏陵位于河南省柘城县大仵乡朱堌寺村西北角,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朱襄氏的陵墓。
走进朱堌寺,映入眼帘是一棵皂角树,据说这棵皂角树已近700年的历史,虽经几百年风雨的洗礼,仍然枝叶繁茂,亭亭如盖。朱堌寺前边是寺庙,后边是陵区,寺庙里供奉有三大神像,轩辕黄帝,炎帝朱襄,太昊伏羲,大殿后边就是炎帝朱襄氏陵。
据陪同采访的一位文史专家介绍,墓地原有土丘一座,前有石碑,上刻:"朱襄氏之墓"。解放初由于保护不善,人们积肥挖土,陵墓逐步被削小;墓前寺院也在解放初被毁,其房料用作建小学。现存三间大殿原为小学校舍,其房顶所用均为寺院的建筑材料,古式跺梁上雕梁画栋,工笔精致;大砖小瓦,古色古香。小学搬迁后,这里只剩下一座高约1米的土丘、三间大殿和院内一棵皂角树。
2001年,柘城县人民政府为发展旅游业,拨款30万元,将陵墓加高至10.9米,四周修上高1.5米的青石围墙,周长158米,直径50米。陵墓四周用青石砌成高50米的台阶,意为"天圆地方"。陵前有"炎帝朱襄陵"碑刻一通,香池一个,碑楼4座。2003年,该遗址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拨款修复了山门,为寺院建上围墙,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
2008年,在柘城县文化局和大仵乡党委政府的倡导下,由李松林居士投资150万元,由湖北省黄石市仿古建筑公司承建了炎帝朱襄氏大殿、东西厢房和山门。聘请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李”传承人李秀山设计塑造了炎帝朱襄氏及其童子飞龙、士达和太昊伏羲氏、女娲娘娘、黄帝轩辕氏等泥塑,又对陵园内庭院进行了绿化。
如今重建的炎帝朱襄陵园,占地120亩,陵高10.9米,周长158米,恢复了昔日的雄姿,使炎帝朱襄氏陵园变得更加庄严肃穆。
不老传说颂千秋
相传,朱襄氏初在朱邑(柘城)施政,常刮怪风,大风起时天昏地暗,飞砂走石,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自然灾害危及人类,使人无法生息,甚至面临灭顶之灾。
朱襄氏忧心如焚,决定为民除害,降服恶魔,拯救万民。于是令大臣士达以柘丝、良桐为原料,制作一把五弦瑟。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朱襄氏在朱邑谋政一世,活到109岁。做了大量好事,深孚众望。殁后葬于城东15里,其墓如丘,称朱堌。据说朱襄氏死后,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民心所寄。此墓虽多次遭洪水淹浸、冲刷,却依然如故。
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这里有了人家,成了一个小村落。村西北隅有一颗皂角树,据传为明惠帝朱允炆逃难于此,拜祭其朱姓先祖朱襄氏时所栽,此树枝叶茂密,浓荫如盖。一年夏季,众街坊在树下乘凉时,发现一头猪在朱襄氏墓前拱食,拱出了一块黑乎乎的东西,众人拾起细看,都为之惊讶。原来是一尊观音雕像。此事传到官府,县官就在朱襄氏墓前修了一座寺院。大殿、山门各三间,东西厢房数间,规模颇大,香火称盛。始称观音寺。因庙在朱襄氏陵前,后称朱堌寺。
朱襄氏在柘城的传说故事,就像一曲曲优美的旋律,被世人代代传唱。
史料佐证在柘城
一些先帝以他们的发明创造而使后人永远铭记。“朱襄氏”在柘城施政期间,当时气候多风,阴阳不调,百物散解,五谷不丰。于是,他命令手下名叫士达者,发明五弦之瑟,调节阴阳,使生命得以繁衍。命名为“来阴”,以“朱”为都,并以“朱襄氏”为名号。
“礼乐”是古时十分看重的国之大事,为华夏文明之特征,有则为诸夏,无则为夷狄。朱襄氏作瑟,与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伶仑以竹子作乐器,在人类史上有重要意义。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
关于朱襄氏,光绪二十二年版《柘城县志》记载很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疝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
朱襄氏何许人也?据《辞源》引《吕氏春秋》注释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也。"朱襄氏定居于朱(柘城故称)、归葬于朱,却是无可争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朱襄氏在柘城故城内留有朱襄王庙,在大仵留有朱襄氏陵。
朱襄氏的事迹与遗迹,只有在与柘城相关的志书中反映得最为具体和详尽。如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之49《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又见该志卷50《寺观》:“朱堌寺在柘城县城东10里,明建。上有朱襄陵。”在该志卷51《古迹.古城》中有:“朱襄城,在柘城县。按朱襄氏,伏羲之后。禅通纪,谓其都于朱,故号朱襄氏。”清光绪本《归德府志》卷33:“朱堌寺在柘城东10里,上有朱襄陵,故名。”而在各种版本的《柘城县志》中则有更多类似记载。
炎帝朱襄氏为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首领,被文献命之为上古“三皇”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者;他作为中国文化早期践行者,以“作瑟”与“造六书”而名垂史册。
(李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