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邑孔子老家----- 还乡祠

(2015-08-23 07:36:47)
标签:

军事

http://www.ha.xinhuanet.com/travel/2012-08/01/112596412_91n.jpg还乡祠" />

    在商丘夏邑县城北7公里处的王公楼村,有一处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这便是被称为"全人类永恒的导师、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还乡祠。

    据古书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今商丘)人。后因宋国内乱,逃亡鲁国,遂成为鲁人。孔子先祖多人均葬于栗,因此,孔子常常到栗祭祖扫墓。根据《礼经》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年轻时曾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58岁又来到宋国。后人为纪念孔子还乡,于是建还乡祠。

    现全国各地都兴建了孔庙,惟此处还乡祠因与孔子渊源深厚,所以规模更大、建筑更加雄伟。全祠占地50亩,有围墙、四门,南门处有一影壁墙,院中一坛,前后有两个大殿,内设孔子的先祖、历代儒学名家的排位。东西两侧有厢房,院内还有碑林碑刻。

    整个祠堂建筑完全按照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格局和形制,而且只有孔庙可以使用像皇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顶。所以来到孔子还乡祠,如同进入宫殿,使人感到肃静威严。

“少居鲁,长居宋”,知道自己祖籍在古栗城(今河南夏邑县)后,孔子多次还乡祭祖。为了纪念他,当地修建了孔子还乡祠,至今仍在。

  孔子还乡祠西1公里处是孔氏祖林旧址,岁月已经抹去了它的容颜,如今踪迹无存。不过,它却留下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孔子还乡

  祖地夏邑,孔子多次回老家

  孔子慢慢长大,但命运坎坷。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叔梁纥去世,母亲颜氏独自抚养他,贫苦的生活、艰难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塑造了他的性格。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孔氏委员会副秘书长孔建国说,据《礼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他小时候在鲁国生活,长大后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这个举动,为他后来思想和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曾说,丘者,殷人也,每次回到故土,孔子都不忘到祖坟上祭拜,忆古思今,感慨良多。在这里,埋着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位先人。

  也许在某一刻,他的思绪又回到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时刻:武王伐纣,殷商覆亡,微子启封于宋地;几世传承,拒受王位,弗父何食采于栗……

  从夏邑县当地老人口中传下来的说法,孔氏几位先祖的埋藏地叫孔林,规模宏大,主道两侧,石人、石狮、石马等石像林立,从大门到墓地绵延2里多地。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黄河浪沙的冲淹沉积,加上兵荒马乱的破坏,当年的孔林,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孔氏旧祠

  孔子还乡祠仍在,但游人稀少

  孔林虽已不复存在,但为纪念孔子还乡祭祖的孔子还乡祠却保留了下来。

  夏邑县城北7公里王公楼村,南北主路的尽头,就是孔子还乡祠。和文庙规制一样,孔子还乡祠坐北朝南,大门朱漆剥落,门锁锈迹斑斑。

  大门内,一条甬道直通大殿,青石铺路,路中间一尊孔子站像。这座像于1988年由香港孔教学院汤恩佳先生捐赠,高3米,铜像双手合一,笑容可掬。

  再向前行,进入大殿,里面供奉着孔氏先祖,从微子启到弗父何到叔梁纥,共11人。桌摆香案,前有蒲团,供人祭拜。

  7月22日上午8点,一个略显内向的少年打开大门,摆好桌子,开始给孔夫子和众位圣贤上香。他叫邵小恒,这座孔子还乡祠由他和父亲邵东旭打理。上香时,他深深鞠躬,然后细心擦洗桌案,这是他每天的固定工作。

  他说,现在的游客很少,有时一天都不一定来人,但他并不无聊,因为门庭宽大,来门口纳凉的人不少,交流聊天还是能找到人的。

  历经沧桑

  还乡祠多次重建,模样已变

  夏邑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的王书生记得,1999年,时任夏邑县教育局负责人的他,接待了200多人来祭祖。这些人来自山东曲阜,来祭拜孔氏先祖。

  “在曲阜孔庙中有一座碑,上面记载着孔氏祖籍在夏邑。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王书生说,于是,在还乡祠堂前也立了一块“孔子祖籍夏邑”碑。

  其实,还乡祠早在唐初就建立了,之后遭遇战火,多次被毁。它曾有一壁、四门、一坛、两庑、两殿、一厅和碑林。宋真宗时,孔子45代孙孔良铺、孔彦辅由曲阜来此定居,对还乡祠修复扩建。金代,又立杏坛碑于大成殿之前。清道光元年,增建四代祠(崇圣祠)。而且,只有还乡祠可以像孔庙那样,使用像皇宫一样的黄色琉璃瓦顶。

  然而,岁月改变了它的模样。现年64岁的老许,就是王公楼村人,他还记得,小时候,还乡祠还有前后大殿、东西厢房。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被当成了小学,当时他也在里面读书,后来,因为还乡祠墙砖风化严重,成为危房,被扒掉后改建。没过多久,如今人们看到的祠堂建成了。

  孔林传说

  彭姓多出大官,与孔林有关?

  从还乡祠向西大约1公里处,是孔林的旧址。孔林北侧有一座彭林,在当地,彭林与孔林有一个“官(棺)上官(棺)”的传说。

  民国时期出版的《夏邑县志》记载:明代,夏邑彭氏始祖一担挑两儿,自江西迁来,居住在县北的司道口。当时的司道口是豫东重镇,有水旱码头,他便在这儿做生意,慢慢发展起来。

  夏邑县前文联主席陈进说,彭家是外来户,没有一寸土地,家人死后只能埋在西南古黄河河道那片荒地里。

  这位彭氏始祖去世要埋葬时下着大雪,他的两个儿子无法抬棺,只好套个牛车拉着棺木往古黄河方向走。由于积雪太深,他们走到一处高地,便再也走不动了,兄弟俩决定就地掩埋父亲。没挖多深,发现下面有一口大棺材,兄弟两人已筋疲力尽,就将父亲的棺材埋在了上面,便有了“官(棺)上官(棺)”的传说。

  在秦代以前,人们埋葬先人时一般不筑坟,自防叔避难逃到鲁国后,孔林无人看守,加之黄河冲淹,大雪掩盖之下难以发现这里是墓地,也很正常。

  后来,彭家生意越做越大,后代出了不少大官,当地人都笑称这是命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商丘古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