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随拍--崂山华严寺

标签:
崂山华严寺观音菩萨塑像华藏世界门龙华胜缘“法显”塑像 |
分类: 青岛游山玩水 |
2017年4月9日,崂山华严寺广场,观音菩萨塑像。菩萨手托船舵右手结印,应是意为红尘苦海中驾慈航,入普贤之愿海救助大众,渡法界苦众。适逢阳光斜照,似身披祥瑞,尽显庄严慈悲。
华藏世界门,山门上方中间是佛祖释迦牟尼像,两侧十大菩萨。山门顶部是铸铜莲花,每片花瓣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应是寓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山门背面,面额“龙华胜缘”,居中为释迦牟尼佛,两侧还是为十大菩萨,分别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慧,虚空藏菩萨;大慈,弥勒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勇,金刚手菩萨;大定,不动尊菩萨;大愿,地藏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威,大势至菩萨;大爱,无尽意菩萨。

这条石径路名为”华岩路“,石板上刻有莲花,法论等佛教圣物,据说有108块。


路边的桃花

中国著名四大菩萨之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多以骑白象的形象出现。其装束与文殊类似,手中也执莲或剑,其身下白象有六牙,脚踏莲花。此外,传说普贤菩萨又称为延命菩萨,有益寿和延命的性德,因此还有一种延命普贤的像。延命普贤菩萨像 饱满的童子形,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坐在千叶的莲花座上,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象王脚下踏大金刚轮。摸一摸这六牙神象可以祛灾得福。


华严寺塔院旁的枫杨已经有120年树龄。

石刻“观澜”,雍正壬子即是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闻螳螂拳名鼎姿雅,追溯到东海崂山华严寺。当他看到华严新庙如天,又闻王郎就是于七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于七的墓塔前,久观不离,遂命笔墨,挥毫写下了“观澜”两个大字(二字刻在华严寺塔院门正对的大顽石上),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路边的桃花

中国著名四大菩萨之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多以骑白象的形象出现。其装束与文殊类似,手中也执莲或剑,其身下白象有六牙,脚踏莲花。此外,传说普贤菩萨又称为延命菩萨,有益寿和延命的性德,因此还有一种延命普贤的像。延命普贤菩萨像 饱满的童子形,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坐在千叶的莲花座上,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象王脚下踏大金刚轮。摸一摸这六牙神象可以祛灾得福。


华严寺塔院旁的枫杨已经有120年树龄。

石刻“观澜”,雍正壬子即是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闻螳螂拳名鼎姿雅,追溯到东海崂山华严寺。当他看到华严新庙如天,又闻王郎就是于七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于七的墓塔前,久观不离,遂命笔墨,挥毫写下了“观澜”两个大字(二字刻在华严寺塔院门正对的大顽石上),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观澜”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原文寓意尽心知命,追本溯源,了解根本,获知行为方式,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所谓“君子志道”的思想。

华严寺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华严寺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的藏骨。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珠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是第二代住持善和的藏骨处。相传是农民起义领袖于七兵败出家,法名善和,圆寂后藏此墓之中。


烟岚高旷


石板上有莲花引路

路边突石刻有“禅”字。

淡竹


华严寺,原名华严庵,也叫华严禅院,坐落于崂山之滨。是崂山目前唯一现存佛寺,也是崂山风景区经典景区之一。
华严寺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5年。是明代一位御罢归故里(即墨)后,在远近闻名的"那罗延窟"东北面修建。据记载,未建成就毁于战火,后来其子继承父愿,移址在“那罗延窟”东海滨依山而建。1931年青岛市代理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庵赠匾,将其改名为华严寺。“文革”期间破坏严重,现在看到的华严寺是1999年修葺的。


寺院中樱花,即将盛开

华严寺主殿是三圣殿,供奉华严三圣,两侧配殿分别供奉观音菩萨与地藏菩萨。




三圣殿
三圣殿供奉“华严三圣”
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迦三尊。在华严经中,文殊菩萨以智、普贤菩萨以行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密宗言大日如来),故“释迦三尊”又被称为“华严三圣”。



返回时再看路边那刻有“禅”字的石头,更像一个人头像。



华严寺广场中的“法显”铜质塑像。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人。出生日期约为公元342年,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慨叹律藏残缺,因而发愿前往西域、印度寻求戒律原典。义熙七年(411年),法显搭乘载有二百余人的商船泛海东行归国,遇风飘泊九十日至耶婆提国(爪哇),在此住了五个月。义熙八年(412年),法显再搭乘贸易商船,航向广州,又遇暴风,经八十余日,才到达长广郡界的崂山(山东青岛)。法显登陆后,青州太守李嶷遣使迎请法显到郡城,热忱款待,法显在此住了一冬一夏。

法显西行东归路线图
前一篇:青岛随拍--王哥庄大集
后一篇:青岛随拍--舌尖3中的青山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