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疆--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区(二)

标签:
西王母与周穆王定海神针圣水祭坛天池八景瑶池 |
分类: 西藏新疆 |
天山天池全景
天池游船画舫
天山天池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高山湖泊,人称“聚宝盆”,它是古代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高山堰塞湖,不同于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而成,天山天池是冰川刨蚀出来的。
天山天池是在第四纪冰川运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大约200万年以前,全球第三次气候转冷,天山山区孕育了颇为壮观的山谷冰川运动,冰川挟带着砾石缓慢下移,巨大的冰川像一把巨铲对山体进行着强烈的挫磨和雕凿,形成了多种冰蚀地形,山谷成为巨大的凹地冰窖,冰舌前端则因挤压而消融,融水下泄,所挟带的岩屑砾石逐渐停积下来,成为横拦谷地的冰碛巨垅;随着气候的转暖,冰川消退,四周雪峰上不断消融的雪水在这里蓄水成湖,形成了今天看到的天池,天池北岸的天然提坝就是一条冰碛垅。


天山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约2500公里,南北平均宽250-350公里,最宽处达800公里以上。天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
天山呈东西走向,绵延中国境内1700千米,占地57万多平方公里,占新疆全区面积约1/3。中国境内的天山山脉把新疆大致分成两部分:南边是塔里木盆地,北边是准噶尔盆地。托木尔峰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锡尔河、楚河和伊犁河都发源于天山。
2013年6月21日12:10,中国境内天山的托木尔峰、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4个片区以“新疆天山”名称成功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
。
从边境起,天山山脉由三列平行的褶皱山脉组成,山势西高东底,山体宽广。天山北脉有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博罗科努山、博格达山等;天山中脉(主干)有阿拉喀尔山、那拉提山、艾尔温根山、霍拉山等;天山南脉有科克沙尔山、哈尔克山、贴尔斯克山、喀拉铁克山等。




天池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是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池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地绦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毛,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象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地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传说这里就是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瑶池仙境世绝殊,天上人间遍寻无”。天池风光最著名的八景分别为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观松、海峰晨曦、悬泉飞瀑和石门一线,多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有关。

我国先秦时代《穆天子传》中记载:三千年前,周穆王久慕王母仙境,乘八匹骏马,来到西域,在瑶池受到西王母盛宴款待,席间,二人赋诗歌唱,宾主极兴欢娱,天子离别时不忍离去,相约重游,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不见穆王返回的身影,忧郁的西王母望着一潭碧水,哀怨叹息。不少文人墨客以此神话作题材,赋诗作文,将这一美丽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公元1781年到1783年,阜康县境内连续三年大旱,农作物几乎没有收成,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当时就任乌鲁木齐都统的明亮,是一个很为百姓着想的好官,可是要怎么解决缺水的问题呢?他想到博格达峰上冰雪覆盖,每年夏季冰雪消融,他决定上山寻找水源,开山引水。终于在博格达峰下找到了这个幽静的湖泊,一池碧水如同一块巨大翡翠,镶嵌在博格达峰的腰间,明亮也不禁被这美景震撼。水渠凿成后,他在渠口附近立石碑纪念,在碑文中留下“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句子,将“天镜、神池”两词各取一字,就是“天池”之名的由来。


秋色渐染的天池湖岸




秋色渐染的天池湖岸




天池环湖栈道,在天池西南由古冰碛形成的山坡上云杉林连峰续岭、浓荫蔽日,是森林旅游的最好去处,传说此林为伴侍王母娘娘的玉女所化,玉女冤屈,所以云杉总是发出迫人的寒气,人们又把这一景称为“西山寒松”,“西山观松”。







新疆四大湖泊东南西北分别是天池、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喀纳斯湖,被喻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貂蝉、玉环、昭君、西施。天池可比貂蝉,华贵而明丽;博斯腾湖是杨贵妃,端庄又雍容;赛里木湖恰如王昭君,优雅深沉;喀纳斯湖当属西施,曼妙兼从容。
关于天池的美丽传说:玉帝和王母娘娘有7个女儿,就是人们常说的七仙女。一天,七个女儿在天上呆得寂寞了,就从天上飞下来,到人间的上空游玩。她们飞过草原,飞过戈壁,远远地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雪白的博格达峰。她们围着山峰转了几圈,很喜欢这座挺拔的山峰,就急忙飞到天上去,要求母亲在博格达山下修一个洗澡池。王母娘娘非常喜欢这七个女儿,便答应了她们。她命令雷神挖天池、雨神下雨。雷神在博格达峰附近花了7天时间将池挖好后,雨神连续下了40天大雨,终于汇成了一座湖,这就是天池的由来。


圣水祭坛,新疆人民把“天山”奉为“灵山”,把“天池”奉为“圣水”,由于远古神话传说,也给“天山天池”蒙上神秘色彩。

此时远处有雾,南望博格达峰,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午饭后能见度提高,能较为清晰观赏到博格达峰。





定海神针,此景为一棵千年古榆,传说天池水怪因为西王母在开蟠桃会的时候没有请他,越想越生气就兴风作浪,西王母大怒,拔下头上的宝簪向天池投入,宝簪化为一棵大榆树,锁镇了水怪,后人们称它为“定海神针”,又名镇海古榆。

定海神针是天池周围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一棵榆树,也是海拔最高的一棵树,它傲然独立在天池湖岸边,一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


公元1219年,道教全真派首领长春真人邱处机,应元太祖成吉思汗诏命,率弟子西行,一路讲经布道,修寺建观,赋诗抒怀。这位走遍名山大川,具有仙风道骨的长春真人到过阜康,登临天山瑶池和博格达峰后激情难抑,写下千古流传的诗篇《宿轮台东南望阴山》:
三峰并起插云寒,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界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


西王母刻像石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42页载:“西王母者,不过是西方一国君”。直至东汉末年,道教兴起。道徒们将西王母请入道门,尊为天界之首,一起被道教和世人供奉,顶礼膜拜。西王母本是半人半兽形,后来慢慢成为人形。而且西王母最早是主刑罚灾疫之神,后羿取不死药的故事也与她有关。
到了晋代,道教神仙体系的创立阶段,《枕中书》正是把西王母纳入了道教神仙体系,成为了元始天王之女,也就是成为了盘古的女儿。从《山海经》到《穆天子传》到《汉武帝内传》最后到《枕中书》其实都是西王母形象的演变而已。道教的神仙体系也比较混乱,从西王母和东王公也可以看出。
西王母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是女仙之首,东王公是男仙之首,玉皇大帝在道教中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之首,也是道教中神权最大的天神,在民间信仰体系中,西王母成了玉皇大帝的妻子,玉皇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最高天神。

《山海经》中首次描述了西王母的形象:“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墟北。”“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在这里,皆以西王母为主神。
周穆王西游访西王母于昆仑,这是西王母信仰发展中的一件大事。《穆天子传》这样记载,“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西王母如人,虎齿,蓬发戴胜,善啸。《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来见,宾于昭宫”〕。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执贽者,致敬也〕好献锦组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

照曜天山外,飞鸦几共过。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
影促寒汀薄,光残古木多。金霞与云气,散漫复相和。

一帘风轻云淡轻,一潭瑶池仙露,初见惊艳,回望依旧。

前一篇:天山北疆--五家渠品新疆美食
后一篇:天山北疆--天山天池到富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