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行江浙--常熟尚湖风景区:拂水山庄(2)

标签:
拂水山庄花信楼松蕈面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朝阳榭 |
分类: 江南行 |
尚湖拂水山庄
拂水山庄位于尚湖风景区内,荷香洲的南侧,是明末清初文人钱谦益和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的居所,钱谦益结识柳如是时已近60岁,而柳如是才20岁出头,两人“白发红颜”的爱情是千古佳话。
过石桥就是拂水山庄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一甲三名进士)。
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南明弘光政权,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因为降清,此事还被他的外甥金圣叹奚落一番。在钱谦益的生日宴会上,金圣叹写下十四个字对联:“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大奸臣。”
门口这块匾额上“拂水山庄”四字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所写。
一进门有座黄石假山挡住了视线,使过客不能对园内景色一览无遗,这是古典园林构景手法之一叫“障景”,目的是要把园中的重要景观处理得隐而不露,曲折多变、多姿多态。山石上刻钱谦益作诗文:“东风吹水碧于苔,柳靥梅魂取次回。为有香车今日到,尽教玉笛一时催。万条绰约和腰瘦,数朵芳华约鬓来。最是春人爱春节,咏花攀树故徘徊。”
原来的拂水山庄并不在尚湖,而在虞山脚下,钱谦益死后葬在拂水山庄一侧,柳如是死后葬在山庄的秋水阁庭院里,只是原来的拂水山庄已不复存在,现在虞山脚下空余钱谦益墓和柳如是墓。
从尚湖风景区主(南)入口进入尚湖后,过太公岛、月堤便到了拂水山庄。山庄是现代根据钱谦益的诗作,将原来山庄景物一一恢复的新建筑,前半段主要是各种亭台楼阁,后半段围进了湖水,比较开阔。
山庄为江南园林式布局,假山堆砌,错落有致的朝阳榭、耦耕堂、花信楼、燕楼、明发堂、梅圃溪堂、秋水阁,外加山庄外的月堤,构成了钱谦益笔下的“八景”。屋前都挂着对联,若是喜欢钱谦益、柳如是的诗作可以细细揣摩。
拂水山庄原址在尚湖北面的虞山脚下,是一座明清时代的私家园林。最初是明代瞿纯仁读书处,称“拂水山房”。礼部右侍郎钱谦益从北京回常熟后,购下“山房”,修葺营建并改称“拂水山庄”作为别墅。就在这山庄里发生了60岁的才子与24岁的佳人相互仰慕并结为夫妻的故事。
柳如是(1618~1664年)
浙江嘉兴人。本姓杨,名爱。后改姓名柳隐。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又称“河东君”、“蘼芜君”。柳如是因家贫从小就被卖到吴江为婢女,妙龄时不幸被逐入妓院。她博览群书,才艺出众,琴棋歌舞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其才学为“秦淮八艳”之首。
这座亭榭位于山庄的东面,清晨朝阳最先惠顾于它,所以叫“朝阳榭“。

左手边去往团桂天香榭与秋水阁,右边是藕耕堂
。
此乃山庄八景之一“秋原藕耕”的耦耕堂,耦耕堂是借用《论语微子篇》中长沮、桀溺两位躲避社会,隐逸从耕的隐士典故所题。这“耦”与“偶”字意相通,“耦耕”是两人在一起耕作的意思。此堂是山庄主要建筑,是钱谦益和文人墨客煮酒论史、吟诗作赋的地方。在钱谦益众多友人中,有位好友程嘉燧,字孟阳,安徽休宁人,曾被多次邀请到山庄长住,每次前来,都要停留数月,两人一起读书一起耕作。门口这副对联“耦耕旧与高人约,带月相看并荷锄”——我和你早就约好,伴着月光,我们一起扛着锄头辛勤耕作。此联道出了钱谦益隐居生活的安逸恬淡并不孤独。
临湖而建的水榭
看到了鱼鹰,可惜没看到它的工作过程
尚湖诗思绝,岩水无停响。临水有一石刻“钓清流”三个大字,旁边一石则有几行小些的字,俱是绿色。能在此处把竿垂钓,好不悠闲自在!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远近青山画里看,浅深流水琴中听,满园都有谦益与柳如是的爱情足迹。
山庄水域全景
曲桥假山

这座花信楼是钱柳吟诗作画的地方
墙壁上悬挂的古典乐器
后山如屏,前湖如镜,月堤偃卧,景物更新。花信就是花按其自身规律如期而开。每到春天,时值百花盛开,一派生机盎然,楼上望出去,常见有男子手捧鲜花向倾慕的女子表白,钱谦益不胜感慨,取名花信楼。“月堤烟柳”、“酒楼花信”二景就诞生于此。
明崇祯十三年冬,23岁的柳如是女扮男装拜访时年已59岁的“东南文宗”钱谦益。钱欣喜万分,邀请柳如是留下来,用十天时间,筑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给柳如是居用,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邀好友饮酒赋诗,为柳如是接风。第二年新春,钱携柳到山庄赏梅祭祖,自尊自负的柳如是深感欣慰,二人定情山庄。这年六月,钱谦益与柳如是旅行结婚,以娶正室大礼于松江画舫彩船举行婚礼。由于二人年岁身份悬殊,遭受社会人士笑闹斥骂,但二人不为所动。婚后二人情深意切,泛舟山水间,秉烛花窗前,浏览史乘,校勘错误,唱酬诗文,恩爱非常。结婚第五年五月,清兵过长江,明王朝瓦解,柳如是劝夫君一同殉国未成,自己投水被救未死,钱谦益参与了南京献城投降。钱谦益到北京为官,未满半年就后悔而告病回家,秘密参与抗清被捕入狱,钱氏家族无人敢相救。正在病中又身怀六甲的柳如是四处奔波打点,请托斡旋,冒死相救,钱谦益逃过劫难。是年他俩的爱情结晶,女儿钱孙蕊诞生。钱柳二人回到常熟继续支持江南抗清活动。尤其是对门生瞿式耜、郑成功的抗清斗争,钱谦益更是倍加支持。清顺治七年,他们俩在城区的住宅“绛云楼”,
也是钱的藏书楼失火,钱氏珍贵藏书都被烧毁。钱伤心欲绝,带柳氏妻女移居另一处乡间别墅“红豆山庄”。在红豆山庄住了十一年,钱谦益80岁了。这年山庄里那棵沉寂了20年的红豆树忽然枝叶怒放,还长出一棵红豆。柳如是将象征爱情的红豆献给钱谦益,钱谦益激动万分,当场赋诗十首。可惜仅隔了两年多83岁的钱谦益过世了。
钱谦益的文才是公认的,但降清成了他的终身污点。幸亏柳如是大节正义,促使钱谦益又投入抗清斗争,减少了后人对钱谦益的评击。
扁舟泛泛越南沙,倚杖愁临涧路斜。
孝穆荒斋犹竹石,总持故宅尚莺花。
名高那许遗缨绂,情重难教弃室家。
太息百年同逝水,凄凉还为惜才华。

如果说三虾浇头是面浇头中的湖鲜之最,那么一碗喷香扑鼻的“蕈油面”无疑就是面浇头的山珍之王了。苏州西郊丘陵中,生有多种食用菌蕈,在清人吴林(字息园)的《吴蕈谱》中有二十六种能入馔的野生蕈,其中尤以松林中所出松花蕈为翘楚,其味远胜于一般野生蘑菇。松蕈,由于它含有大量的蕈糖,故而也称糖蕈。根据吴林之描述,松蕈生"于松树茂密处,松花飘坠著土生菌,一名珠玉蕈,赭紫色,俗所谓紫糖色是也。卷沿滨桷,味同甘糖,故名糖蕈。黄山、阳山皆有之,惟锦峰山昭明寺左右产之尤甚为佳品。”南宋诗人杨万里曾有《蕈子》诗,诗中盛赞其味:“色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菘羔褚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乃堪贮盈笈。”诗中虽没著一“鲜”,但字字之中皆是鲜,所言松蕈味如蜜糖、滑如莼丝、香馥胜过麝香,鸡羊、白菜诸鲜都只能甘拜下风等描述,无愧于生花之妙笔。
蕈面,也称松蕈面,蕈油面。蕈是常熟虞山特有的一种菌类,看上去口味很重,其实不油,而且奇香无比。夏天暴雨过后去山里采摘野蕈,素油炒过,捞起来当浇头,也就是北方人说的面卤。然后油锅下面,只加少许盐,面熟后盛在大海碗里,再浇上烧好的浇头,色泽黄里透亮,鲜美无比。
庄园内外清澈的湖水环绕四周,亭楼馆榭,长廊小桥,轻风拂面。
一代才女柳如是,酷爱植物蘼芜,常取之作为香囊,并曾自取字蘼芜,号“蘼芜君”。此桥为纪念柳如是而得名“蘼芜桥”。
顾诒禄有《虞山经拂水山庄》一诗,诗曰:“平泉竹石久凋零,寂寞空山户尽扃。啼鸟尚来江令宅,苍苔欲没子云亭。生前名字传钩党,身后文章见典型。输于东皋瞿给事,千秋汉简自垂青“。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