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北--黄龙洞香火鼎盛,黄龙寺大仙归真(三)

标签:
黄龙水源玉翠峰黄龙后寺石塔镇海黄龙古寺黄龙洞 |
分类: 大美西北 |
黄龙钙华五彩池
黄龙水源雪宝鼎玉翠峰
五彩池内的石塔,据考建于明代,相传是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之孙程世昌夫妇的陵墓。石塔现在大部分已被钙华沉淀埋没,只留下两对石塔尖和翘檐石屋顶静立于碧蓝的水中,给人一种久远、神秘的感觉。
“石塔镇海”位于黄龙沟顶部石塔附近,海拔3469米至3552米,总面积21056米。其海拔高度与面积都居黄龙沟之首。远望彩池层层叠叠,蜿曲的堤坎,勾勒出一道道动人的曲线。池群中一石塔犹如一支巨笔,将池水调配成缤纷的色彩,金黄、淡黄、粉红、潜绿、乳白、银灰……,石塔镇海共有彩池400余个,石坝造型优美,色彩协调,坝坎呈弧形、双扇形、裙边形,层层交叠,线条流畅。
池水随池底、地边的色彩和水的深浅、水底沉积物的不同而色彩各异,斑斓夺目,动人心魄。池中有两对石塔和翘檐石屋顶,池水齐胸,被喻为“人间瑶池”,是黄龙景观中最美、最有特色的景点。
相传唐代程咬金之孙程柿(世)昌,曾任松潘士官。上任的第三天便携夫人程高氏来黄龙烧香祈福,并愿身后长留在黄龙秀色之中。后来其墓被水淹没,人们建塔以示墓址。
绕着五彩池行至最高处,观五彩池全景及黄龙后寺。
黄龙后寺,五彩池的守望者。
据《松潘县志》载:“禹治水至茂州,黄龙负舟,助禹导水,自茂州而止,始有涡江……后黄龙修道成仙而去,遗五色山水于世。世人建寺,岁岁朝拜”
只有如此耀眼的阳光和充沛的水量才能衬托出黄龙的绝世之美。
黄龙沟谷两侧山坡上满布着翠绿的原始钟叶林,沟中是金黄蜿蜒的钙华滩流,形成百上千个千姿百态、斑斓夺目的钙华彩池。地质学把这种独特的地形称为钙华梯池,也叫灰华田。灰华田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喀斯特地形,但像黄龙沟这样灰华田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色调之艳丽多彩,实属举世无双。黄龙沟的彩池大小共有3000多个,沿沟谷向上,聚集成8群,每群各不相同,独具特色。自涪源桥上溯,穿过一丛密林,一组彩池以树丛为背景,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高原的云朵总是这么洁白高雅
黄龙古寺周围的群山,青翠起伏,又称藏龙山。白雪皑皑,玉嶂参天的玉翠山和顶峰雪宝顶,雄锯于黄龙。雪宝顶上有发育良好的冰川地貌,角峰刃脊在阳光映照下险幻无比。
黄龙古寺
黄龙沟内原有前、中、后三寺庙,前寺现仅存遗址;中寺共五殿,占地约1000平方米,现存观音殿及殿内十八座罗汉塑像,后寺位于黄龙沟尽头海拔3558米,占地2100平方米,庙宇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相传黄龙助禹治水有功,后人为祭祀
而在此修庙立碑。另一说是黄龙在此修道成仙而修黄龙寺。现寺内正殿塑身有披玄色道袍、神态安详的黄龙真人座像。
黄龙古寺附近有白雪皑皑的玉翠山和顶峰雪宝顶。寺前有近万平方米的开阔地,每年举办庙会。寺后约一平方公里范围为黄龙景区中的“黄金”景区——五彩池。
牟尼沟也有类似的钙华池,不过规模小。黄龙属涪江水系,牟尼沟属岷山水系。涪江源于雪山梁,向东北偏南而流,纳入草弯沟、大弯沟、龙滴水等支流,于扇子洞出境,构成完整典型的树枝状涪江源水系。区内地下水发育,丰富的碳酸盐喀斯特裂隙水,是钙华沉积的唯一物质来源。
黄龙寺,又名黄龙后寺,位于黄龙沟尽头,海拔3558米,庙宇建筑保存完好。相传黄龙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后人为祭祀在此修庙立碑;另一说是黄龙在此修道成仙而修黄龙寺,现寺内正殿有披玄色道袍的黄龙真人塑像。黄龙寺,依山就势,雄伟壮观,周边群山起伏,青翠叠嶂,旁依色彩艳丽的五彩池,远眺有树林参天的玉翠山和白雪皑皑的雪宝顶。黄龙寺,盘踞在这风水宝地之中,是黄龙景区绝妙的一景。
黄龙古寺距黄龙沟沟口约3.5公里,有黄龙中寺可让游客休息。据《松潘县志》载:“黄龙寺,明兵马使马朝觐建,亦名雪山寺,相传黄龙真人养道于此,故名。
距黄龙中寺约2.5公里的是黄龙后寺,亦为马朝觐所建。庙字随山就势,宏伟壮观,飞格斗拱,雕梁画栋,独具风格。黄龙后寺就是今天游客所说的黄龙古寺。
黄龙后寺一角
黄龙寺以道家为主流。相传助大禹治水的东海黄龙功成身退修道成仙,成为黄龙真人,其身化作十里金沙,其麟化作千座彩池。后人感激黄龙真人的功德,建黄龙寺纪念。
寺庙内香火袅袅,相传很久以前曾有“黄龙真人”于此隐居修道。故黄龙后寺现为道家神庙,殿内供奉黄龙真人像。
洞天福地
普被甘霖
黄龙古寺门上绘有彩色的巨龙,并立有三块牌匾,自上而下分别书“浩大功勋”“黄龙古寺”“心传遥接”,中间牌匾“黄龙古寺”采用了垂直叶片装饰,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分别又是“山空水碧”、“飞阁流丹”,颇具匠心。在黄龙寺还有一幅著名的楹联:玉璋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这副楹联出自几百年前一位佚名学士之手,寥寥几笔,简洁明快,勾画出了黄龙苍茫空灵,磅礴大气的景色。
出黄龙古寺,外面依然蓝天白云,雪山熠熠生辉。
黄龙古寺旁边就是黄龙洞,黄龙沟最大的一处钙华溶洞。

黄龙洞位于黄龙后寺左侧约10米处,进洞十米有一游览大厅,高30米,宽20米,长50米,面积千余平方米,洞深至今无法考证。
厅内遍布钟乳石,千姿百态,厅左有一石阶,上有建于明朝的三尊坐佛,身上披满钙华结晶,为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每年冬季,洞内冰林、冰笋、冰幔、冰瀑构成一幅冰晶画面,景象绚丽。
黄龙洞又称“归真洞”或“佛爷洞”。传说是黄龙真人修炼的洞府。在此处“真人”、“佛爷”合二为一,道教弗教融为一体,是探求宗教奥秘的罕见“珍品”。“洞内绝壁处有一“阴河”潜流,河水深不可测。据《松潘县志)载:清同治四年,有远乡的喇嘛前来“归真洞”内拜真人,临走时将僧帽失落于河中,几个月后,僧人的帽子居然在距此56公里处的松潘县城南观音崖鱼洞中浮出。由此可窥黄龙洞阴河之长。黄龙洞洞口仅2米见方,垂直下陷,游人需借助于数十级木梯才可下行。春天百花蛊开,洞口掩映在一片花海之中。洞口有一株青松,鳞干虬劲,枝柯盘曲,冬天,大地一片银装素裹,青松俨然如一条腾空而起的银龙,


黄龙洞洞顶时有水珠滴下,传说此“圣水”是龙宫酒池溢出的玉液琼浆,饮后可治百病,常饮可长生不老,因此当地藏族同胞经常来此接水。另外也有传说这水是黄龙真人精气所化,能辨善恶。

大厅内套有无数小洞。沿大厅石级而上,可见3尊高1.2米的坐佛;另有宝莲灯一盏,以及势欲腾空而起的数条白龙。据考证,佛像建于明代,由于数百年碳酸泉水的浸淋,塑像表面已蒙上一层淡黄色钙化晶体,不知情者,还会误认为是大自然的杰作。不过,像这种天人合作的艺术珍品,在世界上也确实少见。溶洞顶部还有石幔、石瀑、石吊灯等玲珑精致的石钟乳,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每年深秋至次年初春,洞内泉水分别变成了冰笋、冰林、冰幔、冰瀑等自然奇观,又成洞内冬景一绝。


盛夏季节,黄龙沟内阳光明媚,游客满头大汗,可在龙洞内却凉风飕飕,寒意阵阵,洞顶不时有雨线洒落头顶,这滴些水可是来自钙华彩池,估计也不能直接饮用。
黄龙洞可游览半小时
离开黄龙寺,走向下一个彩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