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太清游览区--八水河龙潭瀑

标签:
崂山八水河龙潭喷雨龙潭瀑上清宫鳌首金龟 |
分类: 青岛游山玩水 |
2016年11月4日,黄海之滨崂山八水河
今天的行程:八水河--上清宫,然后原路返回。
八水河发源于上清宫后的天门后、洞西岐和上清宫东山,3支南流之水至龙潭瀑汇流跌而南下,经八水河村东侧流入黄海。
崂山八水河是以八条漳水汇集成一条不长的山涧而得名。这条山漳,长约8公里,泻于两山之间,涧底大石垒垒,水从乱石隙中奔腾而下。沿涧而上,转过山坳,迎面峭壁上一股瀑布,从岩顶冲下,徒然而跌,凌空飞泻呈八字形,恰好与其汇合的8条涧水相映成趣。由于此处是悬崖极陡,大雨过后,山洪暴发,瀑布水量急增,滚翻飞腾,冲出石壁,仿佛两条玉龙横空,搅起漫天水雾,如雨似雪。尤其是日光照耀下,弥漫于瀑布之外,“鳞甲”闪光,似白龙戏水,蔚为奇观,有崂山十二景的“龙潭喷雨”之称。
龙潭水库
蓝如宝石
水深碧色,群山环绕

红叶点缀
八水河在崂山南部,是崂山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天茶顶,天泉就是她的发源地之一,称其为“天河”是再也恰当不过的,属上清风景区。

龙潭瀑布。八水河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


蓝桢之曾有赞《八水河玉龙瀑》诗曰:
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侧喷西江水,
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环记,
只应泉源直上通,仰视春天不违咫。


有关龙潭瀑的另一个传说
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个专门行云播雨的玉龙。有一次,玉龙行错云了播错了雨,跨越五洋四海,才在崂山八水河上游找到了这块依山面海、山水青秀、称心如意的地方,安下身来。有一水天,玉龙在山坡上看到了一个穿红挂绿俊闺女,便产了爱慕之情。到了夜半的三更,玉龙乘风来到闺女的天井里,摇一变成了个俊小伙子,悄悄地走进闺女的绣房,两人结为百年之好。这件事被天师知道了。有一天,张天师身穿道长袍斗,手拿木鱼,以化幽静为名,来找玉龙争媳妇。玉龙见斗不过张天师,便回身抱起姑娘,吼了一声,从石缝里朝地宫里一扎。只听“咕咚”一声一股碗口粗的泉水,带着吼声从地底下冒出来。泉水织成了一条又宽又长的瀑布,把张天师冲下了悬崖。从此,玉龙夫妇便在深不见底的水坑底下安了家。只因水是从玉龙的地下宫里涌出来的,人们便叫这水湾是龙潭,叫那瀑布是龙潭瀑。

秋色
果实
松球



崂山上清宫,又名上宫。据《云笈七笠》载:“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又因与太清宫(俗称下宫)对称,又简称上宫,是崂山的主要道观。
上清宫位于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这宫原在山上,名崂山庙。相传汉代大经学家郑康成,曾设帐授徒于此。宋太祖命华盖真人刘若拙在此建道场,赐名“上清”,后被山洪冲毁。元代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通玄教洞微大师李志明,动工重修了上清宫。明清两代,均重修过。
原路返回
八水河河东侧山顶部,隔八水河与玄武洞相对之山巅,有一裸露的花岗岩,酷似一只巨龟翘首北望,作龟伏状,龟背岩石上刻有“鳌首金龟”四个大字。字镌于摩崖之上,行书,字径3米半,在山下即可相望。青岛市王梦凡书。
崂山景区耸立在黄海之滨,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最高峰崂顶海拔1133米。当地有一句古语:“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是崂山风景的特色,是全国唯一在海边拔地崛起的山脉。
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古时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八水河入海处
崂山 大河东游客中心
后一篇:崂山八水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