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北--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1)

标签:
嘉峪关长城嘉峪关九眼泉湖东闸门天下雄关冯胜雕像 |
分类: 大美西北 |
到了河西走廊,不能不去嘉峪关。一路上那些蜿蜒起伏的长城沉甸甸的,在西北大地那肃杀的秋天里或隐或现。也许只有在此刻,你才会意识到“沧桑”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嘉峪关东关门外的冯胜雕像。冯胜是嘉峪关的创建者。
嘉峪关因修建于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7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关防守。
从当时的军事形势上看,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是为了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
嘉峪关关城游览路线,蓝线是观光车路线,绿色是步行路线。冯胜雕塑--九眼泉--东闸门--六角亭--碑廊--文昌阁--关帝庙--戏台--南闸门--朝宗门进东瓮城---光化楼--角楼--南敌楼--南箭楼--观演武场--柔远楼--嘉峪关楼--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对军民的驻屯和生存形成了极大威胁。然而,相对于西北高原的大环境,嘉峪关又是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盆地,其水源主要来自祁连雪峰和冰川。祁连融水以地表径流和河谷潜流的形式汇聚于低处,嘉峪关就成了一个水源较为集中的地方。
嘉峪关下有水,号称九眼泉。九是数目中的极限,在这里不代表数目,而是说有很多的泉眼。当冯胜的大军在这块土地上驻扎下来的时候,最先吸引他们的正是嘉峪山下的这处泉水,而嘉峪关地区几千年以来的人类文明,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长流不断的清水。《秦边纪略》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九眼泉湖





九眼泉,嘉峪山下,水碧清不浊,沃田数顷。
——《肃镇志·山川》明李应魁纂修,清顺治十四年高弥刻本。
峪泉活水,即嘉峪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碧绿,泓泓澄清,涓涓不竭。焦士悉沐浓膏,不惟民资以生,且又贯注绿野,藉转轮磨,天之惠我边氓,其利溥哉。
——《肃州新志校注》,嘉峪关市史志办公室校注。2006年12月第1版。
峪泉活水,峪泉乃嘉峪关坡下之九眼泉也。冬夏澄清,碧波不竭。以极西边关,有此涌泉,不惟民资以丰,且又沃田数顷,盖磨其上,天之所以惠边民,真佳境也。
——《重修肃州新志校注》清黄文炜撰,吴生贵、王世雄校注,2008年12月第1版。
嘉峪关即璧玉山,亦谓之玉石山。明收河西地而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地无居人,为屯兵焉。四面平川,而关在坡上。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在嘉峪关山岗上,明洪武间,冯胜取河西,西抵瓜州,以嘉峪关为限。坡下有九眼泉,夏不致竭,冬不致冻。弘治七年,闭嘉峪关,绝西域贡献。
——《秦边纪略》,清梁份著,关中丛书,邵力子署,陕西通志馆。

嘉峪关长城外城身影掠过九眼泉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远征朔漠。大军分三路:以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二十六日,大军出发,命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今河西走廊地区)。五月,征西将军冯胜、左副将军陈德、右副将军付友德率师至兰州。命付友德率骁骑5000先趋西凉(今武威市),击败元失刺罕之兵;至永昌,又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刺罕口,大获其轴重牛马。六月,付友德兵至扫林山(在今山丹县东),冯胜率大军亦至,共击元平章不花,降元太尉锁纳儿加等。元将上都驴知大军至,率所部吏民830余户迎降。冯胜等抚辑其民,留官军守之。遂兵进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守将卜颜帖木儿率全城军民降。师次别笃山口(即宾都山,在蒙古国境内),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追获其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马驼牛羊10余万。随后,师进瓜、沙二州(今甘肃敦煌、瓜州),又败元兵,获金银印及马驼牛羊2万而还。至此,冯胜下河西,甘肃皆平。十一月,明置甘肃卫于甘州,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今永登),统河西诸卫。是年,宋国公冯胜创建嘉峪关城。
冯胜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
在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精英中的精华、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陆游的梦想——“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而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得多,封公封侯,总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然而,34位功臣中,只有一位得以善终,就是郭英,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

九眼泉边花红柳绿,一派江南风光。
乘坐电瓶车来到东闸门处,这段距离其实不到500米,步行上来也是可以的,不过这时候将近16点,西部的阳光在此刻威力巨大,甚至比中午还灼热。从这里进还需要检票一次。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军事关隘,此关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明代征西大将军冯胜选址修建。这座关城有外城、内城、瓮城、罗城、城墙、城壕等几部分组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的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天下雄关,嘉峪关东闸门。

嘉峪关长城外城

进东闸门后是一段上坡路

右手边的一个六角亭,里面立着一块大碑,上书“天下雄关”四个大字,是清代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所书。

景观道上,树木的浓荫能暂时遮挡烈日。
初见内城。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明初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截敦煌以西悉弃之,以此关为限,遂为西北极边,筑以土城,周二百二十丈,高二丈余,阔厚丈余。址倚关坡,不能凿池。”
嘉峪关从初筑土城到形成规模历经了168年时间,逐步成为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重镇。嘉峪关完整的城防体系形成后,明与吐鲁番之间的战事泯灭,双方关系又修好如初,西域与明朝的朝贡贸易随之趋于稳定,这一带长城边境也自此相安无事。清代,嘉峪关变为一处控制清帝国内部行政区边缘的哨所,尤其是乾隆时期统一了新疆后,嘉峪关逐渐失去了军事防御和交通管制站的作用。这座在清道光二年(1822),由嘉峪关营游击张怀辅、嘉峪关巡检张恒利主持重建的文昌阁,从名称上讲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

文昌阁是道教宫观,位于嘉峪关东瓮城外, 亦称文昌殿。相传创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年(1882)曾重建。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上层有花格门窗,四周施廊,朱漆木柱环绕,木刻花栏围之,下层回廊环绕,并建木梯,可登上层。该阁总建筑面积一百余平方米,为旧时祭祀文昌神之所。

文昌阁位于嘉峪关东瓮城东侧约15米处,西与关帝庙相邻。文昌阁又称文昌殿,坐西向东,楼基石条砌筑,基长11.9米,宽11米,面积130.9平方米,楼高13.15米。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年(1822),由嘉峪关营游击张怀辅、嘉峪关巡检张恒利主持重建。该阁在清代是文人咏诗作画、舞文弄墨之所。嘉峪关文昌阁神像毁于20世纪40年代,今只留空阁一座,供游人观赏。

文昌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是古代祭祀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帝君又称文昌神,道家认为即梓潼帝君,是一位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据《史记天官书》记载:“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自先秦以至唐宋,文昌神的“司命”职能,无论在民间还是官方祀典中,都很受重视。但由于道教“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认为,北斗注死南斗注生,若能朝拜北斗,便可得道成仙,从死籍上永远除名。南斗专掌生存,所以民间又称为“延寿司”。朝拜南斗,可增加阳寿)说教的流行,民间泰山神、灶君信仰的兴起,文昌神的“司命”职能逐渐被取代,最后与四川民间的梓潼神信仰结合,成为专掌禄籍之神。梓潼神本是四川梓潼一带的地方神,关于它的来历,说法不一。当地人奉为梓潼神的张亚子(又名垩子或恶子),侍母至孝后因仕晋而战死,故立庙祀之。另据史籍记载,张亚子,晋朝时蜀梓潼县北七曲山人。唐宋时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是一位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为读书人所崇拜。明清以来,受到科举制度下广大读书人的崇信,加上道教的附会,致使文昌宫(祠)遍布各地,成为古代一大尊神。
有典籍记载,“文昌六宫(星)统摄将相,以逮司命司禄,其权极尊”。据此,道教把它奉为掌管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为此,历代封建文人在开笔、科举考试及文昌老爷诞辰之时,对其顶礼膜拜,奉之尤虔。明清以来,我国各地纷纷建立文昌宫、文昌塔、文昌阁等祀奉文昌帝君的建筑。
在明清地方志里,文昌阁从来没有在《祠祀志》中加以记载,而清代一般是附录在《山川志》或《河渠志》的《桥梁文津桥》之下,而且再也没有关于“祀梓潼神”的文字。

关帝庙是旧时供奉三国相蜀关羽的庙宇。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进爵关羽为帝。“诸神之中,又惟关帝为绝特,生为人臣,设为帝君,一也”(清冯桂芬《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序》)。
嘉峪关关帝庙在关城东瓮城东墙根。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是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夏开始,次年秋完工。这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关帝庙有大殿一座,陪殿二座,穿庭一座,牌楼一座,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据载,原来庙内彩塑神像和壁画都很精湛。现在的关帝庙是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物管理所重新彩塑和绘画的。塑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殿内各壁画是三国故事彩画。牌楼是原有建筑,有精雕彩绘明柱,顶盖绿色琉璃瓦。近年经过彩绘,色泽更加鲜艳。庙内原有铜铸关帝神像楼一座,像高0.7米许,传说是左宗棠部队存放物,后遗失。


赤兔马,青龙偃月刀。

文武圣神关帝即关羽,又名关云长,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解州),东汉末年投奔刘备,后在湖北当阳战败被杀,且身首异处,相传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归依空门,关羽是在宋代以后才名声大震,因其为“忠孝义节”的楷模而屡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道家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公是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道教称,关帝圣君有主管命禄,保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乃至招财进宝,保佑商贾的全能法力。将关帝庙修在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是关帝为武将之神,有请关帝坐镇之意,另一方面当时这里驻守的官兵大部分是关羽老家的人,他们非常信奉关帝,于是也将关帝庙建立在此,以寄托思乡之情,这座关帝庙可能觉得很小,但在当时却是西北五省最大的一座关帝庙。
南闸门,2014年新建。
嘉峪关关城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 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
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
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
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
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
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横批“篆正乾坤”。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
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光化楼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楼下即为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嘉峪关角楼
嘉峪关内城四角的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