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西北--中卫至张掖,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走廊

标签:
营盘水河西走廊张国臂掖杏皮水张掖钟鼓楼 |
分类: 大美西北 |
从沙坡头出来已经过了中午12点,我们开始前往张掖,右边的铁路就是穿越沙漠的包兰铁路。
沙坡头至张掖510公里,由定武高速至武威凉州区转入连霍高速,用时约6个小时。

G2012 定武途经:定边-盐池-红寺堡-中宁-中卫-景泰-武威。
陕西段:即靖王高速公路定边至陕宁界王圈梁段,全长20公里,属G20主钱,2005年10月1日建成通车。
宁夏段:由盐中高速公路(盐池王圈梁至中宁恩和枢纽,盐池至马儿庄段64公里路段2007年12月建成通车,其余在2008年8月20日建成通车)、京藏高速(G6)中宁恩和枢纽至中宁清水河枢纽(此段与福银高速G70、定武G2012共线,全长17.039公里)、中孟高速公路(中宁清水河枢纽至中卫孟家湾,全长62.91公里,2008年08月22日通车)和孟营高速公路(孟家湾至营盘水,全长60.29公里,2010年11月23日正式通车)组成,全通。
甘肃段:营盘水(甘宁界)至武威(双塔),即营双高速公路。2013年11月20日建设完成,正式通车。


白银市景泰县营盘水收费站,由宁夏进入甘肃。营盘水素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这个位于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之地,是当年长安去往凉州的必经通道,成为古时各个朝代前瞻西域、回望都城的军马驿站。早在东汉时期,凉州督军郭淮的部将胡元良受人煽动,自立旗帜,反叛朝廷,割据一方,同时截断了义渠(古义渠国都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到凉州的通道。汉献帝派大将夏候渊西征讨伐,夏部十万大军到营盘水时,被叛军围困,断水缺粮。当晚,在军营寨边的沙山下,夏候渊将军托观音菩萨之梦指点挖井取水。将军只挖了一个银盘大的小坑,地下泉水就喷涌而出,西征军得泉水相助,突破重围,平息了叛乱,人们把这眼泉水叫“银盘水”,由于唐宋此地驻扎军营,又名“营盘水”。
甘肃收费站

白银市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辖白银、平川两区和靖远、景泰、会宁三县。市政府驻白银区。海拔1275~3321米。黄河流经全市258千米,白银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铜、煤、黏土、石灰石、石膏等。
夏、商、西周,境内为羌戎所居。
春秋、战国时期,境内部分地域为月氏族所居。后匈奴族南下,月氏族西迁,部分地域为匈奴所居。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市境黄河以东入秦版图。
西汉元鼎三年,置安定郡。设祖厉、鹑阴二县隶安定郡。是为境内建县之始。祖历县故址在靖远县城西红咀村,鹑阴县故址在平川区旱坪川西。
元鼎六年,景泰县境内置媪围县,隶武威郡,故址即景泰县芦阳镇东5华里吊沟故城。

武威市(凉州),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又称雍凉之都。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之门户,东邻宁夏省会银川,西邻青海省会西宁,南领省会兰州,北通敦煌。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凉州地势平坦辽阔,为河西最大的堆积平原,西汉扬雄的凉州箴中如是说“每在季王,常失厥绪。上帝不宁,命汉作凉。”历史有了这一笔,武威便为这个世界、为这个历史奉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
武威古称凉州、雍州,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陇右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曾经是“凉州刺史部”、“河西节度使”、“凉州牧”、“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政府驻地,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重镇、河西富邑。凉州区位优越处于亚欧大陆桥的黄金节点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中心地段。
凉州是“五凉古都”、“河西都会”、“雍凉之都”、“西夏陪都”、“马踏飞燕故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侠都”、“雍都”、“凉都”、“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河西凉州南面唐中央政权长安,北临西域政权西域都护府,东接突厥、党项羌、胡等少数民族部落,西依吐蕃等民族政权,又地处军事要位,故设于该区域的最高行政机构凉州都督府在研究唐代对边防重地的地方管治与经营策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唐朝凉州都督府先后经历了中都督府、大都督府、中都督府级别的变化,这与西北地区的政治局势有密切联系。唐朝中央政权往往以提高凉州都督府行政级别、加派皇室子孙及朝官重臣赴任凉州都督府的办法安抚西北边疆,取得政权统一、稳固。唐朝凉州都督府应唐朝政治局势所需而生存、变更,与唐朝政局同存同荣,当然凉州的这些皇室子孙官员也与唐朝政局同存同荣,凉州在中国版图上的地位也因他们变得越来越显赫。汉灵帝刘宏时期,仪郎傅燮曾给汉灵帝有“今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蕃卫”之语,可见凉州在西北地区乃至整个汉王朝中的地位之重,而后的隋唐更甚。

古代中国人去印度,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海路,一条陆路。海路在当时还不发达,大多数人只能走陆路。从长安出发,一路往西,经过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
公元前二世纪,汉帝国的使节张骞,用了十三年的时间,第一次穿越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通道。由于丝绸是这条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这条通道被后人誉为丝绸之路。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生于公元前五十三年(汉元帝甘露元年),卒于公元十八年(汉新帝天凤五年)。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能畅谈。为人好学恬淡,作赋慕司马相如。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
《凉州箴》
黑水西河,横属昆仑。
服指阊阖,画为雍垠。
每在季王,常失厥绪。
上帝不宁,命汉作凉。
陇山以徂,列为西荒。
南排劲越,北启强胡。
并连属国,一护彼都。
大意为:
滔滔的黑河水、黄河水泛着银色的浪花从巍峨的昆仑山麓欢奔而下,这片被润泽的辽阔、富饶的土地早已被帝王划入雍州。每每在帝国的后期,荒淫无道的帝王们总是会失去先祖们开创这份雄厚基业。
受天命,在汉武帝时,汉帝国打败了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扬雄一生历事成、哀、平、新四朝。这一时期,帝国衰落、外戚专权、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凉州也处在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包围中,各个虎视京华。凉州是京都长安的门户,只要联络西域诸国,就可以拱卫京师。

进入武威市,也就进入了河西走廊。
在我国苍茫的大西北,
有一条历经千年沧桑的古道。
这里有春风不度的玉门关,
这里有驼铃叮当的鸣沙山月牙泉,
这里还有三千年生命的沙漠英雄树胡杨林,
这里有大漠长河、雪山戈壁、异域边塞、金戈铁马
这一条路就是河西走廊。
这是戈壁漠北,风沙连绵千里的寥寂古道,这是一条无论走过多少次都不会厌烦的路线。
河西走廊(The Hexi
Corridor)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狭长堆积平原,祁连山以东,合黎山以西,乌鞘岭以北,甘肃新疆边界以南。因位于兰州黄河以西,为两山夹峙,故名。又称雍凉之地,古凉州雍州的属地,一度是中国北方佛教中心、西北的军政中心、邮政情报中心、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文化中心。
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月氏人占,后被匈奴攻破,占领建城池。在公元前1年已经有了经贸和宗教往来的古道,后匈奴人阻道,汉武帝派西汉大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打通古道即丝绸之路,而后汉武帝刘彻初设二郡武威郡、酒泉郡,而后武威郡分张掖郡、酒泉郡分敦煌郡,其并入中华版图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河西走廊南起乌鞘岭,北至玉门关,东西介于腾格里沙漠、西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东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间,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南北走向的狭长堆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的地方,河西走廊文化经济自成体系。
河西走廊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辉煌从西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先秦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悠久的宗教融合,民族融合,尤其是佛教,西域高僧、大师云集,大小乘佛教是通过河西走廊传入长安,古代四大译经家有三位与河西走廊有着深厚渊源,足见河西走廊在中国佛教的地位。很多帝王、大将出自河西走廊,赫赫有名的大将西凉马超、大理段氏皇族、草圣张芝都出自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又叫甘肃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和嘉峪关。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自成一个内部体系完整的地理区位。从地缘上看,它处于我国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我国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和分界地带。河西走廊内部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但其地貌地形、气候类型等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这为历史上农耕与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区的迁徙往来、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元”提供了得以发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
金昌,永昌出口,有个大学同学在金昌工作,一直邀请顺道来聚聚,这次行程因为同行人员多,不便打扰,未能成行,非常遗憾。


金昌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张掖市山丹、民乐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金昌市人民政府驻金川,辖一区(金川区)一县(永昌县)。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区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两山夹峙之间出现了平原地带

自张骞以来丝绸之路一直就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在张骞之后八百年,西行的玄奘踏上了丝绸之路,风餐露宿一个月之后,玄奘抵达河西走廊的门户凉州。从凉州逃出后,玄奘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玄奘艰难到达赫赫有名的瓜州城。

河西走廊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砾石组成,多砂碛、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的河流全属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内陆水系,51条大小河流汇合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均温约6~11℃。走廊是西伯利亚气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达半年之久 。1月均温多在- 8~ - 12℃之间,极端最低温超过-30℃ 。7
月均温多在20~26℃之间,极端最高温高于40℃ 。

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汉武帝使者张骞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逃离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归中原途中,又在这一带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长安,可见,通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张骞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这次行走比较顺利。因为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鏖战河西走廊,将匈奴驱赶出去,咽喉之道得以畅通无阻。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其中的“天山”即指祁连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与祁连山的雪水。祁连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团结1峰海拔为6,305米,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数山峰的高度。祁连山北侧和南侧分别以大起大落的明显断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与柴达木盆地间仅1,000多米。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河西走廊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
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长约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曾经富饶的丝绸之路黄金段,被生态问题折磨得苦不堪言。东西两头,河西走廊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走廊东部,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50万亩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万亩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占94.5%,其生态之严峻,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在走廊西头,敦煌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6万公顷区域中仅存的11.35万公顷湿地,因水资源匮乏逐年萎缩,库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这块湿地逼近。
现在祁连山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充分证明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已全面升级,呈现全面围堵的局面,已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

张掖市区
张掖南枕祁连山,北依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绿洲景象。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
张掖市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有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古丝绸之路总共有三条,
北路西下入黑海,中路西向经由波斯,到达地中海,罗马。南路到达阿富汗,伊朗,印度。东路至长安。这些路都由首都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敦煌。北路经由玉门关,穿过戈壁沙漠颈部,直到哈米,穿过吐鲁番盆地的主要绿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北边的天山,到达里海的海岸。三条线路都经过张掖,在汉朝时将整个汉朝比作一个张开手臂的人,丝绸之路就像是人的臂膀,而张掖正好处在这条手臂的腋窝处,是非常重要的要塞,固有张国家之腋窝,以断匈奴之臂,所以现在看到的“掖”实际是通假字,通“腋”。也因为位置重要,固有金张掖之称。
第一次喝到了杏皮水。杏皮水是杏皮茶的俗称。是甘肃敦煌当地招牌饮料,用当地的李广杏为原料,用杏皮熬制而成,冰镇后口感酸甜,解渴,和北京酸梅汤味道有异曲同工之秒。张掖的杏皮水同样好喝。
热闹的张掖小吃城
金脉步行街



张掖钟鼓楼又称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凝聚着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张掖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是一座体现明代汉族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鼓楼始建于1507年(明正德二年),1648年(清顺治五年)焚毁于兵燹,1668年甘肃提督张勇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两次修缮。
鼓楼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台顶砌有一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与四条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东为“旭升”、西为“宾晟”、南为"迎薰"、北为“镇远”。楼阁上下两层,重檐四面悬挂匾额,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望雪”、北“居延古牧”。1668年,重建后,改为东“九重在望”、西“万国咸宾”、南“声教四达”、北“湖山一览”。钟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其中3格为飞天,飞天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露脚,手拿花束;中层6格,其中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6格,其中3格是青龙白虎。全钟只有图案,无文字,全国罕见。
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时,张掖属雍州。汉代(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西周时期,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春秋战国时,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秦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归之不绝。”东晋(317-420年)时,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隋代(581-618年),张掖(甘州)商业发达,商贾云集,张掖郡治所在地的张掖城已成为国际商业大都市。炀帝派西域校尉裴矩掌交市。裴矩著《西域图记》献炀帝。大业五年(609年),炀帝西巡,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口),6月至张掖,登焉支山会见27国国王及使者,盛况空前。唐代(618-907年)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元代(1279-1368年),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后一篇:大美西北--宁夏沙坡头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