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2016-08-22 08:24:37)
标签:

大悲殿

南无观世音菩萨

天王殿

无我

五老峰

分类: 福行福建
天王殿1925年重建,1981年赵朴初写了“天王殿”匾。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天王殿屹立于寺院中轴线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飞脊,轩昂宏伟。殿前为入寺正中大门,两只威武的大石狮雄踞门廊东西两侧。跨门进殿,两侧四大天王怒目环视。正中弥勒菩萨袒腹露雄,常开笑口,给人以欢喜信受的美感,殿后韦驮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天王殿亦称弥勒殿,弥勒菩萨即未来佛,又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常被尊称为弥勒佛。清圣祖弥勒佛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意人,时人自不识。”
弥勒菩萨龛前横额:龙华三会
龙华三会的由来:佛曾预言,弥勒菩萨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生于第十三劫,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在龙华树下说法三次。佛教将这三次说法称为龙华三会。

天王殿供的佛教四大天王。分别是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不同别的寺院的是此四尊天王像是大名鼎鼎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厦门漆线雕作品!

天王殿,南普陀寺的第一殿,大门有一对霸气楹联:
分派洛伽开法宇     隔江太武拱山门

意即:洛伽分支出来的南传佛教,在五老峰下创建了南普陀寺;鹭江对面的南太武,拱卫着佛寺的山门。联文是已故八闽诗人陈石遗所撰的,字是晋江人曾遒所写的。“南普陀”三字乃晚清天津书法家吴铁珊所题,此匾额相当有名!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天王殿后韦驮菩萨,头戴金盔、身裹甲胄,右手覆掌降魔金钢杵,威风凛凛地注视着大雄宝殿,为大殿护法。上方悬大红底、金字“千佛应身”匾。
韦驮菩萨佛像两侧的楹联:宝伞盖张,覆遍洞天福地。

基于对佛的敬重,我们没有拍摄任何一尊佛像,因而没有照片可上。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南普陀寺各殿供奉示意图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寺院保持着晨钟暮鼓风格,钟楼里供奉着的是地藏王菩萨。地藏是佛教中一位愿力深厚的菩萨,地藏菩萨名,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又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地藏萨埵也。此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而且常救拔地狱众生痛苦,以其曾发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大愿地藏王菩萨之称。鼓楼供奉着关二爷。佛教就是看中他的忠和勇来守护寺院。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寺庙精美,香火鼎盛。飞檐斗拱,勾心斗角。绿色琉璃瓦,七彩的龙型雕刻和彩绘装饰,色彩明艳,精巧细致。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大雄宝殿,正匾“妙相庄严”,出自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见观自在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
禅机莫泄, 道引目标观碧莲。
园觉无边, 普天重巨思古远。 
妙相 :指佛的相貌 
庄严:   佛家语。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1926年),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两座报恩塔是由妙湛法师监制的。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体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白石宝塔高矗,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大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说寺庙在唐朝就有了。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大悲殿前柱联:真观清浄观,广大智慧观。
              妙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19年(1930)重修。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菩萨塑像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观音菩萨随类化身示现种种不同的身份,如鱼篮观音、白衣观音、足踏鳌鱼观音、八臂观音、十六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但是其中的千手千眼观音有很多人不大理解。
  
民间流行最盛的是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在元大德十年(1306)所著的《观世音菩萨传》。略为完整地讲述了观世音菩萨的身世,书中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妙庄的国王,生有三个女儿,长女叫妙因,次女叫妙缘,三女叫妙善。当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以后,妙因、妙缘都听从父王的旨意出了嫁,只有妙善公主不听从父王命令,不肯嫁人,决心出家修行。妙庄王十分气愤,就将妙善公主贬为平民赶出皇宫。从此妙善公主就到香山出家修行。后来妙庄王得了病,久治不愈,眼看就要死去。这时的妙善公主已修行成道,他知道父王病危,就变化成一位老和尚来给妙庄王治病。诊脉之后告诉妙庄王,只有用亲人的手眼作药,病才能痊愈。妙庄王认为妙因、妙缘两个女儿最听话,就传圣旨让她们献出手眼,可是两个公主谁都不肯。于是就派人到香山,妙善公主就把自己的双手和双眼剜割下来,交给派来的人带回交给妙庄王服用。妙庄王病愈到香山看望女儿,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己无手无眼,悲痛万分。他向天地呼吁叩头,求天地神灵帮助女儿恢复手眼。上天神灵被妙善公主的孝心感动了,就使妙善公主长出了千手千眼。这就是民间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庄严宝相的故事。
观世音菩萨有大神力,能变现佛身、菩萨身、罗汉身、天王身、大将军身、人王身、宰官身、比丘身、比丘尼身、童男童女身、婆罗门身、男女居士身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共三十二种或三十三种应身,随众生根性而予度化。可见观世音菩萨本身无一定形象,只是随众生因缘示现有别。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特性的确为艺术家们的创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根据佛经和民间传说,分别塑造了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读经观音、乘龙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几十上百种形象,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一位形象最为丰富多彩的大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传入我国,观世音菩萨形象纯粹是伟丈夫相,以后随着观音信仰的深入发展,从南北朝开始逐渐被塑造为女性形象,使他完全中国化,这实在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
观音的名号依《楞严经》中说,这位菩萨最初修行是在过去无量劫以前。遇到一位观世音佛出现世间,他就在佛前发菩提心。观世音佛就教他从闻、思、修三个阶段去修行,可以证得佛的果位。佛教所说的菩萨,不是指供在殿堂上的诸大菩萨,而是指已发心并正在行菩萨道于人间的活菩萨,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
  
观世音的名号是东晋姚秦时代,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观世音菩萨能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音声,世间上所有的男女老幼凡是遇到灾难时,只要诚心诚意地称呼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请求帮助。观音菩萨就会立即观察到他的苦难,听到他呼救的声音。观世音菩萨就会以大无畏的精神,用不同的化身,救他脱离苦难。正如《法华经》中的《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以何身而为说法。”
  
唐朝时代著名的玄奘大师在翻译《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时,将观世音译为观自在。观自在的含义是说这位菩萨的智慧已经达到了无碍自在的境界,世间上一切事物都不能妨碍他的修行,更不能动摇他的信心。这位菩萨对世间上一切事物都观察了解得非常透彻,因此在自我修持和普济众生的时候,运用得都是十分自在无碍。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无我”,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多星期过去。  
  原来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法堂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阁楼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倚栏前望,三殿巍峨尽收眼底。仰首后顾,层峰叠翠,垂手可攀。藏经阁里珍藏有缅甸玉佛,宋代古钟、香炉,明代铜铸八首二十四臂观音清代瓷制济公活佛以及大量佛典经书著名的有《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等。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藏经殿右边通往南普陀山,有摩崖石刻群数处。
南无读作na mo,意为致敬、皈依、归命。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根据《法华经》,"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饮和泉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石刻“袖中东海”,位于藏经阁东侧。篆书直行。左侧行书题款:“光绪辛巳四月杨浚书”。字幅高1.00米,宽0.80米。四周镌方框,下部雕瓶座为饰。
   胶州湾海滩上有许多鹅卵石,苏东坡到此地游玩观后爱不释手,遂将纹石纳入袖中,随口吟出“我携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这一块石头象征着东海的风情,这句话引申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意思。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金卢亭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洗心池里满是钱币,显示了部分国人跟风无以伦比的精神,平时买个菜还讨价还价的,扔起钱来一点不含糊。这个全国各大景点景区好像都不少啊,有扔池子里的,扔石头上的,扔房顶的,扔树洞里的,真是虔诚吗?这是洗心池不是洗钱池。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
诚心顶礼佛一下,可以灭去恒河中的沙子那样多的;念一句南无佛,可以增加无量无边的福报;但是不能抱着念了佛后,可以“灭去恒河中的沙子那样多的罪;增加无量无边的福报”这样的想法,因为这样想的时候,就着了“相”了,要像《金刚经》佛陀说的“无住相布施”。那样“礼佛一拜,念佛一声”才能得“罪灭河沙,福增无量”的福报。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南普陀素饼。讲个小插曲,佛门中认为鸡蛋既属于荤菜又属于素菜:当公鸡和母鸡混合饲养时,这种生出来的鸡蛋是属于荤菜,因为这种鸡蛋是可以孵出小鸡的;饲养时只有母鸡没有公鸡,生出来的蛋是属于素菜,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五老峰,海拔185米,五个山峰,山岭连绵起伏,层峦叠翠,林木葱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这就是厦门大八景之一的“五老凌霄”。每逢仲春时节,云雾萦绕,状如五个老人凌坐空中,翘首遥望茫茫大海。而山下翠松茂密,仿佛老人的长须。清朝黄日纪有诗赞道:“五峰如五老,耸峙入烟霞,毓秀钟龙象,丛林第一家”。五老峰的东西两边还有钟鼓两山峰,峰顶各有大石,其一象古钟,另一形如鼓,成为南普陀这个佛教道场天然标识。前人也有诗赞此景:“峰头钟鼓石,相对傍禅堂,试看天然像,应知选佛场”。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南普陀寺寺后的五老峰有东西两座山峰,有钟鼓两山,钟山上有一石头,悬在峰顶,状如古钟,旁边有一石头,似钟锤横架;在鼓山上,旁边有两块大石头如鼓槌并悬,作击鼓之状。钟鼓山和钟鼓楼,两两相对,奇趣天成,成为南普陀寺的天然标志。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五老峰石刻位于寺后五老峰麓。行楷横书。右纵题“民国九年”,左直署“黄仲训”。字幅高0.90米,宽2.90米。
  
黄仲训,号铁夷,福建南安人,近代越南华侨。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佛法无边   普渡众生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从后山看藏经阁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心即是佛,佛学术语,意谓人人心中皆具佛性,只要从吾人的心灵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寺院后山
这个镶嵌在一面大石头上的大大的"佛"字,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字,它高4.43米,寬3.3米,此字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释振慧所书,笔划丰满,刚劲有力,粗犷豪放。还主要有明太常寺卿林宗载的"飞泉",清施琅将军的"为善最乐",以及抗荷将军沈有容等的题刻,南普陀寺史刻石和憨山大师的警世歌,都颇有价值。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又一处石刻“佛”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法性常留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善!我本善良,种善因得善果!守住内心的善即成佛!两个字:慈悲!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普度众人!三个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宠辱不惊,心如白莲,一尘不染,无欲则刚,无凡事扰心!四个字就是明心见性!人成即佛成!叫你信佛拜佛,其实就是叫你直指人心,寻找到内心的自我,好好做人,保留真、善、美的内在,人成了就是佛!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转逢和尚之塔
释转逢 (1880~1952) 法讳海妙,俗姓王,光绪六年(1880)生于南安洪濑四都。17岁从南安雪峰寺喜敏和尚出家,后就南普陀寺喜参和尚受具足戒。曾云游江浙各名山禅寺,参师修学。1920年应聘就任南普陀寺住持。将本派子孙传袭的南普陀寺,献为选贤制的十方丛林,并于1924年自拟丛林法规,邀请诸山长老议定,推选会泉和尚为首届方丈。翌年,又协助会泉创办闽南佛学院。1938年离开厦门后,即托钵行脚云游海内外,朝拜佛教诸名山圣迹。1940年9月,从印度葛伦堡只身徒步前往西藏拉萨。在哲蚌寺修学密宗。此后多年往来泥泊尔、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朝参佛教圣迹,宏传中国佛教。1948年应邀到新加坡主持龙山寺。1952年圆寂。
人生天地间,何终复何始。
但观所行事,应知其宋去。
佛称大丈夫,从善业作起。
究竟证菩提,久当人天礼。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为善最乐,能忍最安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五老峰登山线路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走过石刻群,开始登山。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闽江闽水福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