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标签:
晋祠博物馆水镜台晋祠三绝金人台圣母殿 |
分类: 鲁晋冀豫蒙 |
晋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叔虞封唐后教化民众,治理山川,兴修水利,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缅怀叔虞的功绩,遂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变的庙原型就是水镜台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但不懂历史典故和古代建筑形式,到晋祠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那么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
三绝分别是:周柏唐槐
宋代彩塑 难老泉
三宝分别是: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三殿分别是:“难老” “对越”
“水镜台”
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末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过会仙桥,便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中央这座高达丈余的琉璃瓦顶的小阁是明代建筑。因为台上四角各立高两米有余铁人一尊,铁是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所以就称为“金人台”。古人为什么用铁筑造武士呢?是为防止水患而铸的。其中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金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手中又是空的,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为明清建筑,而这座献殿却建于金代,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独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晋祠内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
三晋遗封”出自慈禧御笔。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三家”的意思,指的是中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瓜分晋国的事件(公元前403年)。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遗封”,就是前人留下的东西,“三晋遗封”其实是指古人在晋祠留下的人文建筑和景观。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人们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人们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


水母娘娘的故事,说是金胜村的柳姓女子嫁到古唐村,遭婆母虐待,天天挑水十分辛苦。一天,一白衣大士前来饮马,柳氏虽挑水艰难仍给予方便。大士深受感动,临别以马鞭相赠,谓将其插入水缸,提鞭水就上升可免除挑水之苦。柳氏试之,诚然。可刁钻的婆母不依,硬将鞭抽出缸外,没想到水也随之溢缸而泻。柳氏情急生智,一屁股坐在缸口,由此留下了“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典故。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如今,晋水之上有水母楼留世。因有此水浇灌,周边小米质地上乘,历代为贡米。

花塔张郎
几百年前,这里晋祠南北两地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花塔村的人群里,走出了一个青年,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
青年姓张,是晋祠北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群众为纪念他,把他尸骨埋在“中流砥柱”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北水流进智泊渠,灌溉大片农田。
难老泉水
自此,晋祠博物馆基本游览完毕。




晋水长流
晋祠外停车场边的老爷阁,据说是为纪念关羽关老爷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