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2015-11-07 13:37:32)
标签:

晋祠博物馆

水镜台

晋祠三绝

金人台

圣母殿

分类: 鲁晋冀豫蒙
晋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记·晋世家》记载的:“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叔虞封唐后教化民众,治理山川,兴修水利,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叔虞死后,其子燮继位,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缅怀叔虞的功绩,遂在悬瓮山麓、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水镜台位于中轴线最前端,始建于明朝。初来晋祠的游览者,会将水镜台的背面(正对大门的一面)误认为是正面,其实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水镜台是经过多朝的增建,才形成现在殿、台、楼、阁四种融合的风格。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背面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正面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变的庙原型就是水镜台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但不懂历史典故和古代建筑形式,到晋祠也只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那么到晋祠主要看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观三绝,看三宝,赏三匾。
  
三绝分别是:周柏唐槐  宋代彩塑  难老泉

三宝分别是:圣母殿   鱼沼飞梁  献殿

三殿分别是:“难老” “对越”  “水镜台”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末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过会仙桥,便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中央这座高达丈余的琉璃瓦顶的小阁是明代建筑。因为台上四角各立高两米有余铁人一尊,铁是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所以就称为“金人台”。古人为什么用铁筑造武士呢?是为防止水患而铸的。其中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金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手中又是空的,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对越坊在晋祠景区中轴线上的金人台西,建于明代万历四年。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顽症,百医无效,后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高应元在祠内仔细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所以便选择在金人台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这就是有“雄伟之笔”美誉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二字。“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一句。“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此处应是一语双关,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为明清建筑,而这座献殿却建于金代,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独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这座由汉白玉石建成的桥梁就是蜚声中外的鱼沼飞梁。因为我们的祖先把圆形的水塘叫池,方形的叫沼,这个水塘是方形的,水中又有鱼,所以就叫鱼沼了。古书中又:“架虚为桥,若飞也”。就是说如果从高空俯视,它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故名“飞梁”。这样鱼沼飞梁的美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飞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此桥就已存在,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的西岸相连,由此分析,现存飞梁是与圣母殿同时期的建筑。古代桥梁多为一子桥,这种结构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物和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堪称是国宝。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晋祠内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建筑。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殿内共四十三尊彩塑,除龛内二小像是后补外,其余为北宋原塑。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是主像圣母邑姜,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共33尊。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
 
  

“ 三晋遗封”出自慈禧御笔。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三家”的意思,指的是中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瓜分晋国的事件(公元前403年)。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遗封”,就是前人留下的东西,“三晋遗封”其实是指古人在晋祠留下的人文建筑和景观。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人们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人们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难老泉亭在圣母殿南面,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牌匾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 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 难老泉在1994年终于老去了,是因为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和煤炭资源造成的,现在喷涌出的水是靠水泵形成的。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水母娘娘的故事,说是金胜村的柳姓女子嫁到古唐村,遭婆母虐待,天天挑水十分辛苦。一天,一白衣大士前来饮马,柳氏虽挑水艰难仍给予方便。大士深受感动,临别以马鞭相赠,谓将其插入水缸,提鞭水就上升可免除挑水之苦。柳氏试之,诚然。可刁钻的婆母不依,硬将鞭抽出缸外,没想到水也随之溢缸而泻。柳氏情急生智,一屁股坐在缸口,由此留下了“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典故。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如今,晋水之上有水母楼留世。因有此水浇灌,周边小米质地上乘,历代为贡米。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花塔张郎

   难老泉三七分流处,有一小石塔,称“中流砥柱”,又称张郎塔、分水塔,石塔高不过两米,下为莲花基座,中为多棱石柱,上为檐刹。是为纪念争得七眼分水的张郎而建。塔刹被来往游人摸得十分光滑。“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张郎塔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 
  几百年前,这里晋祠南北两地的农民,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花塔村的人群里,走出了一个青年,他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 
  青年姓张,是晋祠北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群众为纪念他,把他尸骨埋在“中流砥柱”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北水流进智泊渠,灌溉大片农田。
     直到四九年以前,晋祠的水利一直由花塔姓张的管理着。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难老泉水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自此,晋祠博物馆基本游览完毕。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水长流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晋祠外停车场边的老爷阁,据说是为纪念关羽关老爷所建。


晋冀之行--太原晋祠博物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