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之行--北魏遗梦云冈石窟(1)

标签:
云冈石窟礼佛大道灵岩寺高视千古摩崖石刻昙曜法师 |
分类: 鲁晋冀豫蒙 |
2015年9月8日,早7点,从白草畔住宿的农庄出发前往大同云冈石窟。
这段路全程330公里,我们用时约4个半小时。
大约中午12点,到达云冈石窟,车辆直接驶入停车场。
石窟外景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走进地堡式的游客中心,购票完毕。大厅内的四面佛或者叫四方佛,慈祥宁静。
进检票口后就是昙曜广场。
先是魏太武帝拓跋焘,原信佛教,后听司徒崔皓的谗言,改信道教,开始灭佛,使佛教遭受巨大损失。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法难。其子继位之后,复兴佛教。关于此次法难,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一有如下记载:“先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竿(公元446年),司徒崔皓,邪佞谀词,令帝崇重道士寇谦之,拜为天师,珍敬老氏,虔刘释种,焚毁寺塔,至庚寅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感致疠疾,方始开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帝既心悔,诛夷崔氏,......至壬辰年(公元452年),太武云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访经典。毁法七载,三宝还兴”。昙曜就是“三宝还兴”的第二年到达平城(大同)的。据说他到平城时,值魏文戍帝出游,相见于路。成帝的马向前衔住昙曜的衣服,当时的人们认为“马识善人”,因此帝与后向昙曜“奉以师礼”。昙曜到达平城之后,即任沙门统。所谓沙门统,就是管理全国出家人的最高僧官。
昙曜担任沙门统之后,即向文成帝建议开凿石窟。《魏书.释老志》云:“沙门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岩壁,开凿五所,镑建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时”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县嘿传》亦有比较详细的记赣,他说:螺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州(亦作武周)山谷北面石岩,就而镑之,建立佛寺,名日炙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镑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寺,恒共千人气由此可见其开凿工程之浩大。

云冈石窟的重点石窟有:最大的第3窟、最大的雕像第5窟、具有代表性的第6窟、第15窟的万佛洞、最早开发昙曜五窟。其中第20窟高约14米的露天大佛(释迎牟尼坐像)是云冈石窟中最富代表性的作品。

云冈石窟开凿历史
元
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礼佛大道

所谓礼佛大道:“恩泽普武周,慈航通法岸”。向西走去,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高8.73米,在两侧浓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礼佛大道由两列吉祥庄重的13对千佛列柱组成。六牙白象承托着八棱神柱,气势宏伟。在这里还能够看到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最下层是北魏鲜卑族的供养人形象,他们身着鲜卑族服饰,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健壮的白象有六个牙齿,因为在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祖是乘着六牙白象投胎的,而且“六牙”象征佛教中的“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六个达到觉悟彼岸的方法。佛柱上端还可以看到形象刻画逼真的“侏儒力士”,具有典型的异域风格。八角列柱的壁面上刻满佛像,周边还有很多的装饰纹样,还有波斯的忍冬纹。忍冬,又名“金银花”,因冬季不凋,故名忍冬。由于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象征生生不息的旺盛的生命力,佛教中称其为宝花,广泛用于中国早期石窟中。另外还可以看到礼佛大道的路面上刻满莲花纹样,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寓意庄严素净。让我们脚踩莲花,虔心礼佛,去往佛国净土,一花,一叶,一菩提。
这里,包括整个山西,仿佛一切都与北魏有关。
礼佛大道的尽头是两个半圆形的“礼佛浮雕墙”,长约20米、高约4米。
两块环形浮雕石壁“帝后礼佛图”。北侧为北魏皇帝礼佛图,画面上,皇帝在一位僧人的引导下,缓缓走在礼佛的路上,请注意,是走,不是坐着马车,足可见其虔诚之心。而且还是布施礼佛,赞颂佛家累世善行,炫耀帝王威仪。南侧是北魏皇后礼佛图,皇后为了此次礼佛活动精心装扮,将凤冠霞披改为莲冠霞帔,表示虔心向佛。整个画面宏大,尽管人物层次错综复杂,但却很和谐统一,显得动中有静,充满了虔敬肃穆的气氛。
金叶闪闪的是招财树,好像与周围的环境不是很搭。
前往灵岩寺,云冈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不过现在通常所指的灵岩寺应该是碧水环绕的山堂水殿
七孔桥头的北魏持灯仙女
灵岩寺正山门
摩崖石刻:高视千古,说是唐玄宗的御笔。不过有大同资深人士已经开始怀疑此事。
唐玄宗李隆基没有来过大同。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见长。泰山摩崖石刻虽为隶书,也与“高视千古”风格迥异!古代书法立书应该从右到左,所谓“大唐开元一十四年御.....”从左到右,云冈石窟这种“拉大旗作虎皮”低级错误做法会让天下游客贻笑大方!

跨过雕栏玉砌的七孔桥,来到的是北魏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激情盛赞的“山堂水殿”-灵岩寺。他在自己付出毕生心血的《水经注》中写道:“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袛洹舍并诸窟室。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武周山是北魏皇家的灵山胜地,在昙曜五窟竣工之后,盛极一时,山灵水秀,殿堂飞拔,僧尼颂佛弘法,佛像生辉,梵香缭绕。但是经过1500年的风雨沧桑,现在已经看不到北魏当时的壮丽景象。为恢复郦道元笔下北魏皇家园林和寺院的迷人景象,2009年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涉及十里河河道治理,339省道改迁,云冈一镇五村搬迁,山谷绿化,云冈堡修复以及景区基础设施健全建设等20多个项目,将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整个山堂水殿建筑群建造在一个形似龟背的湖心岛上。从高空俯瞰,好似一只灵龟在水中嬉戏游动。龟在古代被视作特殊灵性的神奇动物,象征吉祥长寿,与龙,凤,麟并称为“四灵”。其实在四灵中,其他的三个都是传说中的,只有龟是现实中的动物。山堂水殿依照古代建筑“龟前戏水,山水朝阳”设计布局,东仰丽日,西沐佛光。
建筑主体由东向西,依次为山门,中央石雕造像塔,配楼,两端大法堂,周边回廊阁道,四向角楼及过门组成。主体建筑为木结构,整体风格为魏晋建筑风格,古朴凝重,庄严大气。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屋脊上端的月牙状鸱尾,三角火焰纹装饰,展翅欲飞的金翅鸟,可以看到佛教艺术与中国建筑相融合。鸱尾也叫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喜欢吞火。相传在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一种鱼,虬尾似鸱鸟,能喷浪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在屋脊之上,用于镇火。金翅鸟是佛教八大护法之一,梵名迦楼罗,人头鸟身,为众鸟之王,法力高强。能够体现皇家园林等级的地方是屋檐下方的斗拱,是汉魏以来宫殿最流行的人字拱和一斗三升拱。整个建筑群彰显皇家园林恢弘气势,庄严雅丽。
灵岩寺北魏风格的角楼

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除了山门以外,还有作为中殿的“千佛殿”和作为后殿的“大雄宝殿”。
千佛殿,殿内的佛诚心拜拜就好,没必要拍照。
文化长廊
前一篇:晋冀之行--野三坡白草畔游玩视频
后一篇:晋冀之行--北魏遗梦云冈石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