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纪念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逝世十周年(三)

(2018-07-16 11:02:03)
标签:

李玉茹

京剧

艺术家

戴健

最后的辉煌


李玉茹的女儿如茹说,本来妈妈(李玉茹)已成为过去式了,现在《李玉茹谈戏说艺》使她成为现在式了,我想不仅如此,可能还是现在进行时,将来进行时呢。


李玉茹著书的愿望,十几年前就有了,这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看过《李玉茹谈戏说艺》的读者一定知道,这本书是在李玉茹病重住院其间,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才完成的。我有幸参加了部分工作,因为完成最后几篇大的论文时,李已经不能在电脑上写了,甚至不能在纸上写了。她把自己要说、要写的录了音交给我,我不作修改地打成电子文档,遇到听不清楚的,马上找李核对,(我真佩服她的记性,好几十年前的事情,包括人名、剧名、唱词、唱腔、鼓经都记得清清楚楚),然后,把文档发email给如茹,如茹整理成文后,再发给我。我打印成文稿让李校对。有些疑难问题,她们母女们通过越洋电话解决。如此接力棒式地传递,犹如流水线般的工作,大概持续了半年。我摘录几盘录音中她开始时的讲话,使大家能知道她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完成这项巨大的工作的。


        今天是20071111我正在医院吊针,我这个录音机不大好,我不晓得怎么录不上去,我想把程先生我想写的这篇文章用录音先把它录下来,也许比我写快一点,不知道为什么这篇文章我始终开不了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好。”

 

        “今天是20071113,我原以为拿着录音机来讲话,讲讲戏,讲讲我要写的文章,比较方便。现在看来并不方便,…至少不能东拉西扯,总得有些条理。我往往有时没有条理,乱说一气。刚才录了开头,看看不行,现在重录。”

 

        “今天是2007121907年就要过去了,我应该抓紧一点,把这篇东西搞出来为好。这篇东西,我刚才听了一遍,我觉得谈得并不好,有很多示范尤其我的气息已经不行了,也走调,示范不出来,而且谈得并不够……比方谈他的话白,我想从这出戏里头谈,另外一个呢我没谈透,就是程派艺术、程先生的程派的唱腔与音乐的关系,虽然我谈了一点,但是谈得不透,没谈好,我想继续谈下去,”

 

        “今天是2008年元月3日。就是08年新年,前些日子在做化疗,很难过,什么工作都没做。连录音也没录,一切工作在停止当中。尤其是视力极为不好。左边的眼睛好像基本上看不见了,不仅是看不见,而且还不舒服,很痛,流眼泪,(好象)感觉有点发炎。等化疗几个疗程过去,还是要看看眼睛。眼睛对我来说还是很重要,尽管可以录音,但有的还是必须要写写,上次录改编《梅妃》的经过,我看了看,远不如用笔写,还是思路比较乱,不习惯吧。我的健康对我想做的事情有点矛盾,但是我还希望我能够做一些事,这不仅是我的寄托,我还是为京剧流下一点经验或者教训,对我精神上也是极大的安慰吧。”


       “今天是2008年元月12日,我昨天做的化疗,这两天可能不能录音,我想休息一下,这个“碧玉簪赶快把它结束,下来我就考虑我的花旦戏受到程先生什么影响,(有没有受到他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我再继续谈,我要息两天。”

 

        “今天是2008121,第二个化疗开始了已经十一天了,有些反应,所以一直没有工作。现在寒热退了,想开始把程先生应该写的东西录完了它,能够打个底……但是我总是希望能够留出点东西,能够值得一留的才好.这是我主观的愿望。总是觉得寒热虽然过了,化疗的关系吧,今天还是不大有力气,反正不管怎么着还是应该把它结束掉。”

 

        “2008130,在中国的传统来说呢这是岁未了,已经快过春节了,再有五六天就过春节了。所以我就想尽可能的这两天把我要谈的(这个),怎么搞的这些剧目谈一谈。”

 

        我有时听见她在录音里,咳喘得厉害,我很觉心痛,劝她休息休息,不要这么费劲地念,念白跟唱腔不一样,在文字上表示出来。她见我不解,总说,北京人有句老话叫“坐吃等死”,她不愿意这样。而且,她也要把几十年演艺生涯的经验教训写下来。她常说,组织上化了这么力气把自己一次次救过来,所以,她总想留点什么来。开始想,唱不行了,录些念白吧。但是试了几次,气也跟不上,只能作罢。我强烈地感受到,她在与时间在赛跑,她与病魔在抢时间,那种紧迫感、那种责任心,那种拼命的精神,令人震撼,令人感动。


        这些录音可以说是耗尽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点力气,她是在竭尽全力,我明显的觉得,她很累,她说不动了。难怪在录完最后一盘的时候,她干脆地说“完了”好像卸下了千斤重担,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但是,马上又想起了什么,不放心地、惟恐没有说清楚,生怕读者听不明白,又补充30分钟。这是一种怎么样的责任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就是蜡矩,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李就是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整理她的录音,心灵上受到极大的冲击。


        20085月,耗尽她最后的精力,凝聚着她毕生心血写成的《李玉茹谈戏说艺》终于出版了,这是她攀登的最后的高峰,也是她用生命铸造的最后辉煌!这本书成为她艺术人生最完美的句号。这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她这样拼命,这样呕心沥血,值了。现在可以说,她不遗憾了!!

 

        我总想把本篇文章完成后给我亲爱的妈妈李玉茹老师看看,我最不愿意这篇文章成为悼念的文章。但是事实是无情的,我终于没有赶在妈妈生前写好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又成了追思的文章。我用与妈妈最后见面的那天,也就是妈妈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作为本文的结尾:

 

        从苏州赶到医院已经是下午520分了,走进监护室,方子(万方,曹禺女儿)和如茹站在,妈妈好像状态很好,斜躺在床上,姿势虽然看上去好像不太舒服,两边都塞了枕头和按摩器,但她似乎很平静,带着呼吸机,不断地要和芳子说话,虽然她已竭尽全力了,但我还是听不清楚她在说些什么,方子连连点头,我不知她是否听懂了。一会儿又指指我,似乎在向方子在介绍我,方子赶紧说:“我知道了”。后来,问她要不要吃点西瓜,她连连点头。西瓜还是我上次在景华新村买的,保姆苗琴把它去皮,切成小块。护工小郑给妈妈脱了氧气罩,才吃了一两小块,她说很甜,但马上就呛了,赶紧把氧气罩又重新带上。


         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儿就是6点半了。方子9点的飞机,必须要赶到机场去了。她与如茹交流了一下,还是决定不要告诉妈妈她要走。她俯下身,低下头凑到妈妈耳边,轻轻说,她和如茹去吃点晚饭,等会在过来,妈妈微微点头。她亲了妈妈几下,好像象下了决心,提了箱子走出去,但还未走出病房门,放下箱子,又实在难舍地回来,在妈妈左脸颊上又使劲亲了几下。这会老太太有点察觉了,她转过脸去,睁大眼睛(到9楼监护病房后我还没看见她眼睛睁这么大!),着急地说:“怎么你要走啊?!”(这回我听清楚了),方子马上解释,去吃饭。我们让她赶紧走吧……,她这才依依不舍地低着头与如茹一块儿走了

   

         我在她床边,默默地站着,我不敢跟她说话,怕影响她休息。突然,她向我伸出左手,大拇指翘起,我不解,赶紧握住她的手,只见她左眼角处有点眼泪流出来,我忙用餐巾纸给擦去。我心里很难受,我知道,妈妈您是感激、感动,但这都不必要,您给我一个家,给我一个母爱,那就足够了,足以让我孝顺您,为您做一切。我走到窗口,她又向我伸出右手,翘起大拇指,右眼角又有泪花。我真是觉得不敢当。我又没为你做了什么?怎能担此赞誉?


        突然,她坐起来了,那么敏捷,那么迅速,那么劲大,一如往常,哪象八十多岁、生命垂危的病人?!她是不是又感到呼吸很困难了?不是,她是那样平和,那样沉稳,那样的轻松,好久都没看到她这样舒坦了。她没有像最近这些天那样使劲的握住床的栏杆,而是自己坐着,她双手持兰花指姿势收到胸前,翻转,往外、往两边摊出去。这样的动作反复了几次。这个动作,在京剧中应该是“怎么办”的意思。这到底是她到底是心中的独白,或是京剧动作的自然流露,抑或是药物的控制,我不得而知。她又伸出两食指,如击鼓状在腿上轻便轻敲打,由徐而疾,神情很是从容、悠哉!她似乎在演梅先生的“击鼓战金山”梁红玉的角色,又像在为自己的拿手唱段敲鼓按板,抒发着自己对京剧的难以割舍之情,也许是敲打着生命的节奏,敲打着心跳的节拍……突然,她唱起了“大河向东流,天上的北斗……(电视连续剧《水浒》刘欢唱的“好汉歌”,如茹说妈妈很喜欢,还特地为她买了盘盒带),我一下子震住了。妈妈唱来是那样的豪放,那样底气十足,在监护病房,从一个高龄重病人、从唱惯了青衣花旦的京剧演员口中唱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护工小郑也欢呼雀跃,连声呼着:“奶奶,你真棒!”,她们着实“疯”了一阵子,病房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我想,妈妈状态这么好,生命力如此旺盛,或许能闯过这个关,迈过这道坎。我心里默默祈祷着。护士来干涉了“你们就留一个人,不要这么多人拥在病房”。等如茹回来了,我看看妈妈睡得很平稳,各项指标也很正常(100左右心跳,氧饱和度100%,血压160/100)我捱到7点半,离开了病房。


     妈妈,我明天会来看你的,来陪伴你的,我心里这么说……。

   

     但是,我怎么会想到,没有明天,她就这样平和、安祥地睡过去了……我想,这也许是她用如此特殊、也是她最习惯的方式,向我告别,向所有爱她、喜欢她的人告别,向她锺爱的京剧事业、痴迷她戏的观众、戏迷告别;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最精彩的演出,谢幕,千古绝唱!!!长留人间!!!

   

      这就是我——一个戏迷认识的李玉茹!!! 

 

【转载】纪念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逝世十周年(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