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健先生是李玉茹的戏迷和亲戚,也是我的好友,他为李玉茹艺术论著的出版做了许多工作,他的这篇纪念文章是写得非常有感情的,我很喜欢。我更喜欢戴健先生全面的、客观的对李玉茹表演艺术的评价。 特介绍给喜欢李玉茹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来追忆可敬的艺术前辈。
李玉茹和童芷苓都是我所尊崇的老艺术家,她们俩是真正的艺术大家而不是所谓的明星。她们俩广泛的、全面的、不拘一格的继承了京剧的艺术传统,在表演艺术方面又各有所长,但她们同样都全身心地、纯熟地运用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手段,来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京剧舞台形象。如今,她们都远离了这个时代,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们,甚至也不知道她们,但是凡看过她们戏的、和我同时代的京剧人,都不应该忘记她们的!是她们包括言慧珠,撑起了上海京剧的半边天!
因为文章篇幅过大,这篇文章分三次转载。
纪念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玉茹先生逝世十周年
-------
戴健
2018年7月10日
她已经走了十年了,连骨灰也撒入了大海,但是对我来说,她仍然在我身边。充其量我不过是个戏迷而已,这位九旬老人为什么使得我觉得如此魂牵梦绕,念念不忘?
我想,是她的豁达,包容和信任。我在她去世后,帮助她女儿整理照片时,许多都散落在外或装在纸袋里,而我的一张在北京医院曹禺病房前与她合拍的照片却珍藏在照相册里。我很是感动,难道她在我刚与她走动时,就料定我们会走得这么近,走得这么勤吗?
由于受我亲戚的影响,我五十年前就看李玉茹的戏了,并深深迷上了她的表演艺术,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她的铁杆“粉丝”了。而真正走近她,是在李洗尽铅华,远离京剧舞台之时。她问了我亲戚与我的关系后就说,那我就是你姨。她后来听说我们家老人过世了,就对我说,从今往后,我就是你妈妈,你就是我儿子。
李玉茹成就之我见
我不是专业的戏剧工作者,也不是戏剧评论家,我评论李玉茹的成就,评论李玉茹的贡献有点胆大妄为。但我是个老戏迷,我看过李玉茹几十年的戏,对她又比较熟悉,就妄自评论一下吧。
上海电视戏剧频道播出李老师的专题《美玉风华李玉茹》中这样说道:“…程派的细腻,梅派的端庄,荀派的俏丽,没有那个演员能像她一样,能集京剧旦角之美于一身,她以博采众长为根基,成就了京剧舞台的一段传奇”。
刘厚生在《李玉茹谈戏说艺》一书的“序”中写道:“……她不宗一派,派派都学,她在努力塑造自己。这是在一个人身上各派交流、融会贯通的艺术创造过程。”
以上两段话,比较准确地、全面地概括了玉茹的艺术特点、成就和贡献。确实,她能文能武,昆乱不挡,文的来说,四大名旦她都能演,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小(翠花)派(于连泉)花旦也演得活灵活现,深得小派真缔;武的,除了刀马,还能演“挡马”、“借扇”等后来都成为武旦专演的剧目,这样全面,这样精到,在京剧舞台上实属罕见。
1.得天独厚,博采众长。
四大名旦中,李玉茹拜了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是中华戏校的董事长,是她当然的老师,尚小云是她的干父。她还受到王瑶卿、芙蓉草(赵桐栅)等大师名家的指点。她是唯一与南麒(麟童)北马(连良)关外唐(韵笙) 都长期合作过的旦角演员,还与李少春、杨宝森等名家合作。演了,看了、学了许多,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为自己塑造剧中人物所用,她的功底在同辈坤伶是最扎实的一个。
她学习流派,是学精髓,学根本,而不是死学硬搬,生吞活咽,不是简单的摹仿,而是高层次的演绎(网友言),追求的是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她是有选择的学习,结合自己本身的条件,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学活用。
学程派,她学程的唱腔、气口、劲头,但不是憋着嗓子学程的发音,不学程的切音、喉音。因为她知道,程的发音也是倒嗓后的无奈之举,程早期的嗓子也是很高、很冲的,自己的嗓音条件跟程总是不一样,不可能学得一模一样,不如用自己的,用梅先生的发音方法来唱程腔。我小时候,总觉得她的唱腔,很有她自己的特点,一听就知道是她的唱腔。网上总有人问,李玉茹是那派的传人哪?我觉得很难回答,她派派都学,全面继承,但是总是根据自身的条件,根据剧情、人物的特点,有选择的运用,有侧重的运用。她在世的时候,“抢救工程”出版了她《玉堂春》的音配像。我听着,似程非程,似梅非梅,我还是有点吃不准。我去向她请教,她说她的青衣戏大都是按程先生的路子走的,但是发音方法,不是程的,“梅唱程腔”嚒!我想,这就是她的发明创造,这就是她独特的新腔。尤其在《梅妃》中,她在吸收程派唱腔艺术的基础上,融进了梅派庄重、华贵的特点,非常贴近梅妃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性格特点(在文章前面,我已说过,在这里不再重复了)。在票友、同济大学教授郑大同的帮助下,把在中华戏校学过的程派戏重新捋一遍,尤其在气口、劲头上,我比较过李与程《文姬归汉》中二黄“见坟台”的唱腔,几乎到了乱真的地步,更可贵的是神韵上的相似。她本人也说,这两出戏(另一出是《梅妃》)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0T8iaqgPicjbkDNqMxDLURSDpTMyD7OYQEvIfGgJibibQgwwm4oh7nVqjMXib0gppTopRd5FBnvicXb43HiaHaXU6rpK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她还把程表演上的含蓄,运用在她的花旦表演上,所以她的花旦戏既深得当今花旦小、荀两大流派的真缔,但又天真活泼、稳重大方,决不脱离人物大抖肩膀,大耍水袖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花旦表演风格,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那双会说话的美丽的大眼睛,那眼神是那样的含蓄,决不是那样的张扬。我看过她的《拾玉镯》、《柜中缘》、《铁弓缘》等花旦戏,那叫是美伦美涣,无与论比,确实可以称得上“花旦之王”,即使在当时,上海号称的“十大旦角”中也是佼佼者。难怪荀慧生大师说:“我喜欢李玉茹。而且只有她从来没有糟改过我。”只可惜因为戏路与童芷苓太近,也因为程先生的英年早逝,上海没有程派演员,她的戏路往程的戏上靠,在学校就有“小荀慧生”的她,花旦戏反而演得少了。
我认为,她在梅派的继承发扬上,最突出的、最有成就的是《贵妃醉酒》和《宇宙锋》两出戏。李玉茹的《贵妃醉酒》是最好的,这是内外行一致公认的.她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剧中人物的需要,保留了小翠花、水仙花的一些东西。可以这么说,她在梅兰芳大师的基础上,丰富了表演手段,深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在李的文章《学习、继承和发展----我演“贵妃醉酒”》中已有详尽的阐述,我这里就不再赘言了。我想说的是《宇宙锋》这出戏,我仅看过她的演出和教唱的录像,我也看过她亲授的,她的弟子陈朝红颇具她的规范,与众不同的表演。我觉得,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宇宙锋》。赵艳蓉是一个内心十分复杂、痛苦的人物,不能单纯演得疯疯颠颠,如《福寿镜》一般,不能演得轻佻,还要表示出相国千金的身份。虽然,梅先生也有表示表示痛苦的一面,但李的演出显然更深一层。北京电视台在播放李教唱的录像前,总先放一段梅先生的电影的相应片段。李看了节目,大叫“丑死了”,因为她教的与梅先生的有些方面大相径庭。但是,我觉得李是谦虚,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显然更胜一筹。尤其是那段“反二黄”,李玉茹诠释了许多人物内心的东西,给予新的内涵。如“一声来唤”的长拖腔,她把它分为几个层次,把人物的痛苦、矛盾、无奈,一步三回头,难以启齿,又不得不装疯,叫唤父亲为“官人”的心情、状态刻划得入木三分,这样人物就十分饱满;十分稳重,颇具大家风范,又是十分的美(王朝闻先生从美学的角度评论过李的表演)。这个人物真是感人肺腑,动人心弦;这样的表演,真值得好好总结,传承下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0T8iaqgPicjbldcmmppibuTJGRMV8EIAq0iaPS9WQ3FIYibVtboqOMqeNeWKdxBUTGd5CFGjNafx7IYVibErmRRD5oV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0T8iaqgPicjbldcmmppibuTJGRMV8EIAq0iaW9nNUPEQaV3ian68Tj97by1Z6sNuEc7ksUhrd45la4zWddrcQP7xU3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0T8iaqgPicjbldcmmppibuTJGRMV8EIAq0iaKwHVqxAr8SQzUVJodbibyyyvjkMsv4NGOkta3OmGluh3mH6Q28Y0QRA/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2.勤奋学习,追求完美,善于创新。
尽管李玉茹是中华戏校的高材生,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并且“博采众长”:师承众多名家,但是她没有躺在四大名旦等前辈名家身上固步自封,依葫芦画瓢,一成不变,而总在思索如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立足创新,推进京剧艺术的发展。她一直勤奋刻苦的学习,即使在成名后也没有停止严格要求自己,向昆曲、梆子、弋阳腔的前辈学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她所演的每一部戏不管是传统戏的整理演出,还是移植和改编其他剧种的剧目都加进了自己的创造。这种创新不是把传统的东西统统丢掉,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作了发展。
如《红梅阁》,李玉茹不但向梆子学习了,还吸取了川剧、秦腔的长处,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京剧的表演中。李玉茹把主人公李慧娘塑造成一个温柔、善良、富有正义感却又深受压迫的妇女形象,李玉茹还大胆吸收了芭蕾舞“托举”、“站人”的技巧,学习了“喷火”的技巧,大大丰富了京剧的表现手段,形成了具有李艺术特色的剧目。
《百花赠剑》是李玉茹向前辈章佩秋学会的,后来上海京剧院丰富了该剧,改编成了大型剧目《百花公主》,这出戏全面展示了李玉茹唱、念、做、打的能力。为了表现百花公主听到父亲死讯后悲痛的心情,李玉茹吸取了许多长靠武生的技巧,扎着大靠摔了三个“硬僵尸”(硬抢背),并把武花脸用的“肘棒子”也运用到戏中,表达百花公主的震惊和悲愤,而且这些技巧是在短短三天时间内,在草包铺成的垫子上摔打出来的,这些对于旦角演员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0T8iaqgPicjbldcmmppibuTJGRMV8EIAq0iazIw9hhoRogOE5WYDtf0vyXZWFqAXbic3QOjYK4LPu9LytXFULKOf6Mw/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她在艺术上追求完美,每一出戏都是精雕细刻。试问,有哪个演员能像她一样对一个剧目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对其来龙去脉了解得如此一清二楚,为完善剧中人物的塑造,创造出如此多绝活而刻苦锻炼吗?这种执着的追求,不正是现在年轻一代的演员所缺少而值得效仿的吗?
我听说,当年评四大名旦时,梅兰芳大师的每一单项分不是最高,但是综合分是他最高的,因为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想,李玉茹也是这样。在同辈的坤伶中,可能她的嗓音条件不如童芷苓那么“冲、亮”,她的梅派可能不如言慧珠“纯正”,她的武功可能不及关肃霜……但是从艺术功底上,综合上,从全面上,从人物的塑造上,从扮相上,从表演的细腻上,那份大气,那种气派、那份灵气很少人能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