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心得 |
今晚上听了由教师专业发展公众号组织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助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英国国王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吴洪健老师分享的“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听课结果做以下归纳:
第一,要求明确。能操作的,教师给出的作业必须是学生能操作的,指令明确,例如,阅读二十分钟和阅读两个完整的故事达到二十分钟,并写出五十字的读后感,第二个更明确,操作性更强。正向描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帮助其在潜意识里形成想要得到的结果。明确学生阶段不同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不要以为学生是针对自己的。
第二,孩子认同。当我们给孩子提出一个习惯,要让孩子参与,和学生共同讨论明确各个方面的规则(尤其是初中生),以免习惯没有办法坚持,当然小学生也应该有参与,尽量让学生喜欢。然后让学生自己抄写下定好的规则,再签名,贴在班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第三,强化有效–关键环节。完成该行为老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千万不要以为是做好是应该,做不好就批评。还要注意不能一直给孩子增加负担,例如做完作业后剩余一小时就给他再布置一小时其他的作业,这样容易形成孩子的拖延症,他会拖延做作业的时间以避免额外的任务。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来进行强化,逐步从物质向精神方面转化。如果学生过多,可以进行拆分,每周关注几个学生,这样一个学期会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是特别针对某个学生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强化频率很重要。形成阶段:一到两周要连续强化,熟练阶段:三到六周是逐渐隐去。每个学生不同,选择合适的强化很重要。
第四,看到一小步的改变。确定好自己期望要达到的改变,制定具体的计划,教师随时评估自己,也让孩子自己评估自己在什么水平上,随时更改做法,好的继续保持,不好的放弃,如此反复。约定好具体时间,与孩子们一起看是否达到结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