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境外有境 韵味无穷——浅谈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美

(2011-02-13 23:06:13)
标签:

文化

  这大概可算中国诗歌史上最难解的一首诗,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就曾感慨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清代诗人王士帧也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是不容质疑的。在它那七宝楼台光怪陆离的大厦中,人们不断发现着它的新意。但至今仍无人敢断言自己已真正读懂。因为诗的意境太深广太迷离。   

  什么是意境?这也是一个历来让众多文学理论家说不尽道不完,被发展得无所不包的概念。意境说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这一概念就提出了许多范畴,如“心境”与“物境”、“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造之境”与“自然之境”、“常人之境”与“诗人之境”,关于意境须“不隔”、“不游”说等等,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则在《文学理论教程》一书中对意境作如下定义:意境是文学艺术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而我只想肤浅地说,只要是能带给人审美体验,引发人审美想象的艺术境界,都是意境。不管有没具体的客观的“境”。尽管李商隐的诗中每个意象每个画面,都是内心的回转,虚幻而迷离,但我认为心境也是意境。如王国维所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显然更为王国维所欣赏,因为无我之境更含蓄,更不动声色。 但我认为这还不是诗歌意境的最高境界。意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如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般,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的。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锦瑟”是什么?据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菚注》中的注释,“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又“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可见,锦瑟,是“绘文如锦”者,是有“文采”的瑟。“锦瑟”的意境,就有可能是作者自况:博有文采而不同凡俗,意存高远而不合时宜。虽满腹才华,却终不为世用。锦瑟五十弦中的一弦一柱,才会像树的年轮一样,触动作者思忆几十年来的往事。但锦瑟的意蕴又并不限于此,它还是令狐楚家的一婢女名,同时又是李商隐亡妻的生前喜弹之物。一个题目,便足以让读者惘然——是乐器,是人名,还是有某些象征意义的物体?再看全诗,更是如镜中花水中月般飘渺难寻。诗歌由四个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蝴碟、杜鹃、玉烟、珠泪等意象组合成一幅虚幻的艺术境界。   

  庄子梦中幻化成蝴蝶而人蝶两茫;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杜鹃而啼血悲鸣。如果说这画面还能让人隐约体味到人生的迷离世事的变迁,如庄生不知是自己梦为蝴蝶还是蝴蝶自己,如望帝理想无从实现。那么明月照大海,大海有遗珠,珠上盈盈含泪,此意境就更模糊朦胧了;蓝田有美玉,美玉却又生烟,这已经是纯粹的意中之象,连画面也难有了,只剩下了朦胧的图像、层叠的画面和境界。然而,四幅由四个典故融合而成的画面意境,给人的审美体验与想象却是无穷的。   苏东坡从此诗读出了音乐,“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朱箅尊则从中读出了悼亡之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也,意其人年二十五而殒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矣;‘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葬之也……”  

  而何焯则读出了自伤,“……骚人所谓美人之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  

  ……  

  李商隐确实厉害,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便可以引发出如此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宇宙,再让歧义四射的意象和典故,在这个宇宙中幻化成朦胧的境界,表面上看起来五彩缤纷,实质上却又无迹无踪,飘渺难寻,即使我们明白了每个典故的内涵,却仍然无法探知诗的主旨意境所在。因为他用典有增殖现象,诗中的每个典故都具有发散的暗示件,都能引发人们多方面进行联想,沟通欣赏者所经历的种种人生体验。他的诗典无一不是经过改造后而呈出新的面貌,他将慧眼参悟原典所获致的感受所产生的梦幻,作为暗示的发射中心,并以此为源构出一幅幅象征画面,画面之间是跳跃的,不是意念的转换,而是意境的融接,梦的叠合,他的诗境不是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相关意象的平面缀联,而是以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这样的诗气势缩小了,内涵却扩大了,是如苏东坡所言仅仅描绘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还是追忆似水年华,感慨平生遭遇之作?是爱情诗,悼亡诗,还是寄托了某些抱负的政治诗?它让我们无限地联想,让我们虽明知境外有境,却又无法探寻。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探寻也是没多大意义的。因为诗人所写的并非一时一事,抒发也绝不是某钟单纯的喜怒哀乐,他的表现对象是整个心灵世界,表达的是其复杂的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而这种体验又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坎坷,爱情的不如意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使得他心中缠绕着千丝万缕、互相渗透的愁思,复杂的情感世界与人生体验重重交织,仿佛一个个画面重叠、累积,上面又弥漫着一层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思之雾,诗歌要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恐怕连诗人自己也未必完全明白。所以自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就更没有必要再用逻辑思维去探究和还原其生活原料。只要从情感上去体味,去感受,我以为便足够了。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锦瑟的一弦一柱中演奏着人生的无限怅惘;庄生梦蝶中有人生如梦变幻莫测的慨叹;杜鹃啼血中带着理想无从实现的凄婉,沧海珠泪中诉说着才华不为世用的感伤。良玉生烟,则纠结着希望与失望的交错。  

  诗人所要表现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多层次的复杂境界。这种境界太朦胧了,因此使得此诗保持了一种永恒的神秘,神秘的永恒。宋代西昆派诗人杨亿说:“(锦瑟)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 即是说诗意无边而目.愈研究愈出新意,但钻研起来很难,然而诗的妙义却取之不竭。因为神秘,所以美丽,《锦瑟》因此经久不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确实无我,情感藏而不露,但读者还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陶渊明归隐中的闲适恬静,感受到其“心远地自偏”的超然心境。  

  而《锦瑟》就不同了。它的意境之深广迷离,几乎涵蕴了人生的所有境界:物我两忘心沉梦幻的境界,超越生死心向未来的境界,情天恨海心授魂销的境界,人琴俱亡心寄云峤的境界……钟情者从中伤痛爱情,诗人从中发现诗心,艺术家从中感受音乐,天涯漂泊的游子吟《锦瑟》思乡泪垂,命运坎坷的人读《锦瑟》彻骨悲凉……短短八句,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驰骋想像的艺术空间。这,才是真正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