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23——171)
在天桥地下广场,看到了两幅放大的招牌,照片的内容是昔日老北京的街道名称,感概颇深,与爱妻站在照片前,寻找着熟悉的街道名称。
我们老两口与北京有着很深的渊源: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口译就是76年冬上北京陪同日本人游北京两天后,接回油田培训操作从日本进口的数控车床,在北京的两天由北京石油机械厂的厂长和财务科长陪同我和日本人吃住行游,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爱妻有一个亲叔和两个叔伯姐姐在北京,亲叔住大栅栏的佘家胡同、一姐住魏家胡同,一姐住颐和园中央党校内,对北京的熟悉是我的天花板。
看着照片上熟悉和不熟悉的街道名称,感到这里面的文化太深了,像天书、像野史,又像演义。其实中国很多城市的街道名称都充满了厚重的中华文化。譬如:重庆、天津等地儿。
在老北京,街:就是宽阔笔直的大道。街两边也得是以商铺为主的道路。一般比较宽,至少得在24步以上的宽度才能称之为街;
巷:也叫做“坊”。从元代开始,北京城就被划分为大大小小数十个坊。这么多居民住在坊里,通行也是个大问题。那么坊与坊之间的小道也就承包了这里居民的交通出行。这些小道就是常说的“巷”。
胡同
胡同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属于蒙古语。从1267年元代定都北京的时候就沿袭下来的说法。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大家普遍认可北京的第一条被称作胡同的巷子是“砖塔胡同”。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巷子都改叫胡同,到后来也有了“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多如牛毛”的说法。胡同成了北京人的生活场所,也蕴含了京城的文化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