蚰子葫芦及其他

蚰子葫芦及其他
所谓蚰子葫芦就是用来养蚰子的葫芦。何谓蚰子?其实就是蝈蝈。北京人呼为蝈蝈儿,南方人谓之哥哥, 河南、山东人则叫蚰子。
聊城人用雕刻葫芦蓄养蝈蝈:先是于夏秋之季,将蝈蝈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皮或细竹片编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秋去冬来,将蝈蝈放进葫芦里,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事时,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蝈蝈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
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
聊城蚰子葫芦雕刻艺术,历史悠久,选材独特,内容广泛,设计科学、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作为高雅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它那粗犷豪放的雕刻技法,释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记载了众多的民间故事,反映了鲁西浓郁的乡土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享誉海内外。
葫芦源于印度,在中国种植很广。葫芦雕刻艺术南北均有,唯独聊城的葫芦雕刻艺术更负盛名,独树一帜。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聊城蝈蝈葫芦选材广泛,有扁圆形葫芦、牙牙葫芦、飘瓜葫芦,还有特意配制的锥形葫芦、捆扎的多形葫芦,但大都以扁圆葫芦为主要材料。
种植简单,棉田、地头均可套种,每亩收获葫芦4000个左右。聊城葫芦最为考究的是细葫芦,图案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它不单单用来饲养蝈蝈,更是一种观赏艺术品,是馈赠嘉宾的珍贵礼品。
聊城雕刻葫芦的雕刻技艺起源有很多传说,民间比较认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创。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路过堂邑,将葫芦种子送给当地老百姓种植,后来有心人将戏文人物、民间传说雕刻其上,形成葫芦雕刻技艺。之后,有人以雕刻春宫图的形式将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现在春宫雕刻葫芦上,作为陪嫁压箱底的物件。
2020年4月29日
草于东营
这种连蒂葫芦还是很少见的。
聊城基督教堂,始建于清末民初,由美国传教士所建。现存教堂和牧师楼,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教堂主楼为二层楼房,两侧分别由三层的望楼和四层的钟楼。
聊城基督教堂是鲁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教堂建筑,外观为哥特式建筑,但建筑材料采用中国传统的青砖,上覆红瓦,建筑形式中西合璧,风格独特,有较高的文物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