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劈柴院的故事

(2019-10-11 10:34:41)
标签:

杂谈

劈柴院的故事

青岛有个叫劈柴院的地方,是青岛著名的小吃一条街,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商业圈。

劈柴院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的。多是酒馆、饭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多数是一些不起眼儿的小饭铺、糖果店、书场和游乐场。

论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也最抢手。市民们来逛劈柴院,都是一边买着一边吃,一边吃着一边逛。

至于劈柴院这名字的来历,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有这样一段注释:“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

与老北京东安市场一样,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

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

在院子里则是“撂地’的艺人,即露天演出,摆上几条或十几条长凳,演完一段就收钱,站着看的可以不交钱,坐着的则一定要交钱。

著名相声演员马三立,1932年,18岁来青岛闯江湖,与刘宝瑞搭档,很受欢迎。1984年他来青岛出席会议,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

劈柴院是外地游客必到打卡的地方,和其他地方的小吃街一样,褒贬不一,是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地儿。其实,就是一个体验“码头文化”的地儿,吃排场、吃名头、吃讲究、吃奢侈还得到五星级大酒店!

 

 

 

20191010

草于东营

 

 

劈柴院的故事
这是位于中山路的正门。                                                                                                                          
劈柴院的故事
这是颇有年头的石碑。                                                                 
劈柴院的故事
熙熙攘攘的人群,九成以上是外地人。                                         


劈柴院的故事

劈柴院的故事
海鲜食材特多,但以鱿鱼为主。                                                    
劈柴院的故事

劈柴院的故事
在这种氛围下,不由自主地会买一串尝尝鲜儿。                             
劈柴院的故事
忘记了是“侠客街”了,还是“侠客店”了?                                

劈柴院的故事
蒸海胆,10元一个。                                                                  
劈柴院的故事
这可不是海鲜。                                                                         

劈柴院的故事

烤海星。这么好看的海星烤着吃了,暴殄天物。                
劈柴院的故事
海星的外壳不能吃,只吃里面的一点点。                                     

劈柴院的故事

其实,真正吃海鲜的吃法是清蒸或清煮,原汁原味。油炸或烧烤没有了鲜味,是一种不靠海的外乡人吃法,可惜这些食材了。
劈柴院的故事
烤海参,10元一串。                                                                          

劈柴院的故事

劈柴院的故事

油炸虾段。  好看,未必好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年人的新宠
后一篇:莫名其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