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吉岛游记之攀牙岛(下)

普吉岛游记之攀牙岛(下)
本辑主要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力求深入浅出,做到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也不虚度一趟普吉岛。
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
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更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喀斯特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喀斯特嶂谷(峡谷)、溶沟与溶隙等。




穿过溶洞又是一片新天地。




这是仰拍溶洞的顶部,发育还是很活跃的。










哈哈,这位美女够大胆,一旦碰上手指必破无疑。

说是千奇百怪一点都不夸张。

这里是水下探险的禁区。
前一篇:普吉岛游记之攀牙岛(中)
后一篇:普吉岛游记之游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