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的哀曲
(2012-11-03 13:33:36)
标签:
杂谈 |
自行车的哀曲
2012-11-3
在我国,自行车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开始普及的,到八十年代末达到了顶峰。那时每家至少有一辆,一般家庭都是两辆以上。
当时,不仅骑自行车的人海多,生产自行车的厂家也众多。哪个省没有几个自行车生产厂家。就是这样,买自行车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那时节,光有钱是买不到自行车的,还要凭(供应)票才能实现自行车梦啊!需求量太大了!
记得,那年代自行车的牌子特别多。上海生产的有两个名牌:一曰永久,二曰凤凰;天津有“飞鸽”等。北京好像没有名牌自行车。能买到这几种牌子的车子不仅是财富的显示,也是有能力、有手段的象征。
青岛产的是一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倒刹车”的自行车。所谓“倒刹车”自行车实际上就是一种采取轴刹车的方式刹车,这种方式刹车的自行车特别适合青岛的地形。
青岛自行车厂创建于1915 年,至今已有97年历史,是我国自行车工业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解放前叫“大国防”,标牌是一架“山地跑”,解放后,改名叫“大金鹿”,标牌是一个雄鹿的鹿头。
青岛产的自行车不仅适用于青岛上下起伏的路况,更适合于农村。因为这种车子的载重量是其他品牌自行车的三到五倍,还抗造耐用,是农村家庭的得力载重交通工具之一。
其实,当年自行车在我们泱泱自行车王国里并非是锻炼身体的物件儿,而是家庭的主要交通工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谁家要是有辆自行车,其左邻右舍的羡慕程度绝不比现在谁家有辆劳斯莱斯轿车的羡慕程度低!
大家都知道修瑞娟这位名人。她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第一个以中国人姓氏命名医学理论的医学家,目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她父亲家和我们家住邻居,她父亲家住1号,我们家住7号,青岛的门牌号是按单双号分排的,1号和7号中间只隔两家。
她的令尊大人当年就骑着一辆带灯的自行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那条街几千户人家就这么一辆自行车。每当他骑出来或在门前擦车子,总是吸引了一街人的羡慕目光和围观。我顽童一个,每每挤在前面看他自豪得意又十分认真地擦车子。当时的梦想就是自己有辆自行车!
说来也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参加工作没俩月,单位分配来了一个转业的部队排长有辆自行车,我也不客气,谎说自己会骑,就给推到公路上骑了。
在这之前只是见过人家骑,自己从来没有机会学或练,仅凭着胆大,仗着年轻,自己骑上了车子就东扭西歪地上路了,骑得飞快,结果没有多远就摔到沟里了。幸亏那时汽车少,若是现在,可能就摔到汽车轮子下了。
没等车主从后面赶来,我从沟里爬上来,扶起车子又骑着跑了。就一个跟头,竟学会了。等我骑高兴了,骑会了,把车主也给痛坏了,气歪了,看看我,看看车子,哭笑不得。
十个月后,我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管理的自行车了。不是我自己掏钱买的,因工作需要,是单位配给的。每天我骑着自行车把单位发往五湖四海的信件送到邮电局,然后把山南海北寄给单位的信件及订阅的报刊取回。
我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驮着我爱妻到民政局办理了结婚证的;结婚的钱除几个月工资外,就是扣住父母托我买自行车的钱。结婚后的第一件像样家什就是一辆自行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自行车驮着我婚后前十年的幸福,也驮着我女儿的童年和小学。
我不敢说在市里我家是第一个拥有儿童自行车的人家,但我敢说我女儿是第一个骑着儿童自行车上幼儿园的!
时过境迁,自行车在时间的岁月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弱化,开始退出人们的生活了。在北京等大都市你再也看不到滚滚的自行车流了,取而代之的是滚滚的轿车流。
以北京为例,白天你站在高高的立交桥上,放眼望去,你看不到路面,也不觉得车子在跑,你能看到的是两条不同方向的、宽宽的、没有尽头的输送带:一条从远处徐徐而来;一条由脚下渐渐远去;只不过两条输送带上面摆放着都是大小不同、颜色不一、如同儿童玩具车般的车子罢了。
晚上你若站在同一个地方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色了:一条是熠熠光亮的银河从天际而来;一条是红光闪闪的草原余火消灭在天际。
现在没有哪个大都市还为自行车保留行驶权了。像我居住的这种三线城市的主要街道已经没有了自行车道了。中国人不记仇,不恋旧,不报恩。只要有好的,有新的,不管眼前的曾经做出过多大的贡献,一概取而代之。
自行车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回归到体育锻炼的本质了:室内的专业自行车锻炼器材和“骑游族”了。
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哀曲已响起,一个自行车王国、自行车帝国将伴同这哀曲而告别太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