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乐乐”与奥林匹克精神
(2012-08-18 11:41:48)
标签:
杂谈 |
“众乐乐”与奥林匹克精神
2012-8-18
(一)“众乐乐”是与孔子齐名的亚圣人孟子之思想,他在《庄暴见孟子》中提出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思想。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提出了“众乐乐”了。
(二)“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所谓奥林匹克精神是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至今满打满算也不过二百年,不及孟子的零头。但他细化、具象了“众乐乐”、“民乐乐”的措施、形式和规章。从这一点上讲,他胜过了孟子,超越了孟子。
(三)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它期望建立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社会,培养人们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承认在平等的条件下为获得荣誉的公平竞争,为人们在社会的其他领域树立了一个独特而光辉的榜样。
(四)顾拜旦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干涉。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
(五)其实,不管是孟子的“众乐乐”思想,还是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都体现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精神。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
(六)对照两位先哲,我们国家不管是办体育比赛,还是参与体育比赛都与孟子和顾拜旦的思想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我们国家办体育是政治为主的,粉饰脸面为主的,增强民众体质为辅的。特别是国际比赛,这种政治和粉饰的意图更加明显。
(七)由于我们的政权是夺来的,不是民选的,所以自信心不足。为了显示政权的合法性、广泛性和合理性,必须对外对内展示优秀的一面。政治上不好操作,军事上没有能力,外交上没有底气,所以只有不惜血本办体育,来满足这种自信心,来粉饰政权。
(八)最能说明和证明我们国家办体育是政治为主的证词就是我国受控的主流媒体上的宣传语:“金牌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运动员获得金牌是为国争光”、“奥运健儿在奥运会上夺金,增加了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中国奥运金牌世界第一,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的优越性”等等。
(九)体现国家实力靠金牌,不靠经济和军事;为国争光靠运动员,不靠外交和主权;增强自豪感、凝聚力靠体育,不靠自由、平等和民主;办大事靠金牌的数量,不靠宪法和制度的优越。等等。这不是痴人说梦,这是我们的现实。
(十)所以在全世界就出现了这样的独一无二的怪现象:①举国(用纳税人的钱)办体育;②从中央到乡镇各级政府(包括国企、军队)都有专职管体育的官员;③体育设施、场地只对少数运动员使用,哪怕是长时间不用也不让民众使用;④体育比赛的奖牌与民族精神相连;⑤运动员多年不与家人见面来往,不管爹死娘亡,一切等拿到奖牌再说。等等。
(十一)体育竞赛活动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同时又能锻炼身体。奥林匹克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它的目标不是让少数人去挑选金牌,而是为所有的人提供机会,让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们都去进行体育锻炼。它的口号是“体育为大众”。
(十二)顾拜旦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十三)中国培养尖子运动员,是金字塔式的培养机制。无论是塔尖还是塔基,都是全国各地的少年体校。生源基本是贫寒子女,他们将来获得奥运金牌的几率为万分之一。尽管几率这样低,尽管在发育期接有影响发育的训练,甚至致残,但为了生计也只能做狠心肠的父母了。
(十四)尽管魔鬼训练能出成效,也就是限于个人项目。凡是超过两个人以上的竞技项目,我们统统不行。因为魔鬼训练只能对个人,不能对集体。尽管有团体冠军,但都不是一起上,同台竞技的。
(十五)中国是金牌大国,但不是体育强国。这就如同我们是自行车王国,但不是自行车运动的强国一样。因为我们骑自行车是为了生计,为了上下班,当交通工具用的,两者有着天差地远,截然不同的使用目的的。
(十六)崔永元语:“有脑子的中国人怎么可能会把中国能得多少奥运金牌特当回事儿?除非与之有利益瓜葛。一个用举国体制搞体育的国家,说白了就是国家圈养一些运动员代表你锻炼身体,把大多数本该用来全民健身的钱都挪用了。锻炼身体这事儿能由别人代表吗?而且体育举国体制是特残酷的一件事儿,背后满是肮脏和腐败。”
(十七)我们现在的体育活动实际上是“官乐乐”、“官嬉嬉”,不是真正的“众乐乐”、“民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