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沙与海》影评
(2011-05-19 20:04:37)
标签:
杂谈 |
对于这个片子的认识,我自己有过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次是在大一,在音视频制作课上看到,当时只把它作为普通的片子来看待,甚至是当做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取乐。
第二次是在今年四月,放春假的时候。因为拍摄摄影题材作品的需要,选择前往甘肃民勤,在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汇的地方,真正感受到了沙,以及生活在沙漠里的人民。
第三次是在五月回来后,经过任悦老师和李玉寿老师(民勤当地学者,曾随央视参加《沙与海》的拍摄)点拨,重新看了这个片子。出于学习该片记录手法的需要,这次看得十分认真,也是在这一次,我把对片子的感受和民勤之行的感悟真正结合了起来。
我之前看过一些网上的影评,写得很好,也很专业,都是从纪录片分析的角度写的。但我感觉多多少少是就事论事,就着片子谈片子,而没有太多深入故事背景中而产生的感情,学术味多少有些超过了人情味。
在民勤的那几天,主要是待在当地东湖镇下润五社的一户百姓家里,和他们在一起的几天时间里,通过交流和观察,对当地生活和百姓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和感悟。结合这些感受,回头看《沙与海》这部片子,情感上的东西或许会更多,但我想这样也许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部片子。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是本片的核心思想。
片子中,不管是刘泽远,这个沙漠边缘的农民,还是刘丕成,这个井洼岛上的渔民,依附已有的自然条件生存下去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而这样的自然条件,又是不可改变的。关于本片,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这个观点我不反对。但我觉得,与自然抗争只是一个方面,是一种在预先条件下所做的能动性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所依附或者所施加的,是这个生来就已决定而无法改变的自然条件。也就是说,本片是在突出环境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创作的,环境是决定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的关键。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把任何人丢到沙漠里,也会一样抗争自然,是自然造就了人的性格和行为,而非人先验的具有抗争的能力和生活习性。自然才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塑造者,自然是强大的。
片子中还有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片中两位主角的收入,刘泽远所得仅够生计,而刘丕成则是低调的万元户。这一生活状态的对比,引发了我另一个思考,即人的生存状态不仅来自个人努力,也来自自然的赋予。在自然面前,人的力量可以有一些积极的效果,但自然的威力终究会决定你努力的收获。联想近些年时髦的词语——全球变暖,的确这多多少少来自人为的因素。但是,比起地质时期的四季冰川,这些变暖又算得了什么。当下全球变暖,不仅是因为人的行为所造成影响,更多的是因为地球处在整体变暖的周期中,而这才是决定地球命运的根本要素。
从结构的角度看片子,该片的对比叙事又是其特点之一。
沙漠和海,乍一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但仔细一想不难发现,其内在统一性都是自然,是自然状态的两个极端。二者该如何融入一个片子,毫无疑问,那便是充分展现二者的矛盾对立,通过这样一种矛盾的存在,来证明二者同时存在的成立性。
该片巧就巧在这样两个不相融合的事物能够融合在一起,而这种融合也不是温和的兼容,是各自尖锐的体现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以矛盾为纽带的形式融合起来的。这样带给人的一种强烈不适感,刺激观者加入其中,参与思考,以达到纪录片传递思想的目的。而就在这种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的理念得到传递,而更多的是观者自身新的感受。也许戏剧以矛盾见长,纪录片以忠实叙事为特点,该片则结合了二者的长处,通篇存在着矛盾的压抑,而这矛盾又是真实存在的,是创作者巧妙发现,并合理展现的。
当然,只是简单的发掘矛盾并不是十分了不起,而且很多时候,一个故事总是在最后以矛盾被解决作为收尾。从观者的角度来说,也许这是比较好接受,也比较完满的。但是,有些矛盾是解决不了的,比如,极度的干旱与浩淼的沧海。本片遇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可看过片子后,观者却并没有很强的压抑和不适,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反思。我想,这应该来自本文融入的第三个因素,人。简单的只有自然的呈现,本片也可以成立,只需巧妙的拍下沙漠和海洋的形态与变化。但是,这便使得其中失去了连接的纽带,也即融合这一对矛盾的关键因素。片中两个人物的存在,使得该片中的矛盾得到调和,即虽然自然环境是那样的不同,但人的适应使得自然在搭好舞台后,人能够在上面得以展现。人的存在使对立的自然能够借助人的活动得以共存,依靠人这一物种,自然的不同状态连接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