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壳寄居蟹属 Calcinus Dana,
1851
模式种:Cancer
tibicen Herbst, 1791.
鉴别特征:楯部后半部通常具“Y”状刻纹。第三对颚足基部接近,座节和基节通常不完全融合,且冠状脊发育好,但无辅助齿。眼柄细长;眼鳞细长,离得较近。额角小,但是很显著。第二触角鳞片发育很好,较短,第二触角鞭光裸,无刚毛。左螯显著大于右螯;指节倾斜开闭,指尖匙状且钙质;左螯掌部外侧面通常较光滑或具突起,无刺;腕节背外侧面具明显的突起。步足略具刺,刚毛少。雌雄均具成对的生殖孔,不成对的腹肢。尾节中缝浅。13
对鳃。
分布:世界范围。
讨论:该属的种大部分生活于热带沿海,在珊瑚礁或海边砂石附近也可找到,一些种存在于红树林或海草床。颜色鲜艳,通常是鉴定的重要参考标准。但馆藏标本多数已褪色,呈米黄色。
中国海硬壳寄居蟹属分种检索表
1.
左第三步足指节腹缘和掌节腹缘末端具刷状的稠密刚毛…………………………2
2. 眼鳞末端具 1-3
个刺;左螯足不动指和可动指外侧面具大的白色突起…………环指硬壳寄居蟹C.
elegans
3. 楯部红棕色
,至少在背前面的五分一处…………………………………………..精致硬壳寄居蟹C.
gaimardii
4.
左螯背缘具显著刺或突起……………………………………………………………5
5.
左第三步足指节显著短于掌节…………………………..…..............................红指硬壳寄居蟹
C. minutus
6. 左螯显著大于右螯
,不动指向下弯曲……………………………………………..线足硬壳寄居蟹
C. lineapropodus
7.
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隐白硬壳寄居蟹
C. latens
8.
左螯极大,显著大于右螯……………………………………………………………9
9. 左螯掌部腹缘凸圆
;左第三步足指节显著短于掌节……………………………..光螯硬壳寄居蟹
C. laevimanus
10.
眼柄基部微膨胀;左螯较短宽…………………………………........................瓦氏细螯寄居蟹
C. vachoni
环指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elegans
(H. Milne Edwards, 1836)
其它译名:秀丽硬指寄居蟹
生境:岩礁和岩石岸边,珊瑚,珊瑚碎石和藻脊的潮下带浅水。
模式产地:新几内亚(H.Milne Edwards,
1836)。
分布:台湾;非洲东海岸;肯尼亚;毛里求斯;索马里;马达加斯加;塞舌尔;越南;印度尼西亚;夏威夷;土阿莫土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潮间带至
10 米。

鉴别特征:楯部近似矩形,长大于宽;额角三角形,超过侧突,侧突不发达。眼柄细长,眼柄短于楯部,基部膨胀,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六分之一至七分之一;眼鳞简单,为细长的三角形,顶端具
1-3 个刺。第一触角柄约为眼柄长度的三分之二,第二触角柄略短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细长,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二分裂,内侧缘多刺。左螯显著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缝隙,内侧缘均具短刚毛丛,外侧面布满大的白色扁平圆突起;掌部外侧面密布突起,背缘有时具
4—5 个突出的突起,腹缘具 1
行较大的白色突起;腕节末缘具 1 行突起,其中靠近腹缘的 1
个最大,背缘隆起明显,末端具 1
大刺,外侧面散布小突起,基部具 1
大突起。右螯可动指和不动指散布刚毛丛;掌部外侧面靠近背缘具
1 行 5
个尖锐的刺;外侧面靠近指节处具白色大突起;腕节背缘多刺,末端的最大,外侧面末缘具
1
行小突起。左第三步足的指节明显短于掌节或长于掌节;指节腹缘和掌节腹缘具
4-8
簇长刚毛,形成稠密的刷子。左二步足指节腹面具不超过
3 束长刚毛。步足的腕节背缘末端均具 2
个刺。尾节后叶不对称,左后叶略长;末缘均有长刚毛和 3—5
个小刺。
颜色:头胸甲白色间棕色阴影,眼柄蓝色;螯足棕色或棕绿色,指尖白色;第二和第三步足有明亮的蓝色、深棕色或黑色相间条带。

环指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elegans (H. Milne Edwards,
1836)
台湾福隆,雌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讨论:Lee
(1969)记录该种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但是作者镜检的标本中有的指节短于掌节。
精致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gaimardii (H. Milne
Edwards, 1848)
其它译名:盖氏硬指寄居蟹
生境:珊瑚礁,沙质,岩岸。多居于芋螺、蝾螺、风螺、马蹄螺等的螺壳中。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安汶(H.Milne
Edwards, 1848)。
分布:南海,台湾;东非;肯尼亚;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塞舌尔;索马里;坦桑尼亚;新几内亚;日本南部;印度尼西亚;科科群岛;圣诞岛;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社会群岛;夏威夷;潮间带至
2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近似矩形,背面较光滑。额角三角形,超过侧突。眼柄细长,长于楯部;基部膨胀,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七分之一;眼鳞简单,近三角形,顶端为单个刺或二分裂。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约为眼柄长度的三分之二,第二触角柄与第一触角柄约等长;第二触角鳞片细长,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多刺和刚毛。左螯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内侧缘具圆突起;可动指、不动指和掌部外侧面具紧密排列的突起和颗粒;掌部背缘具小刺;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刺,外侧面具 1 倾斜的沟槽,末缘具 1
行小刺,散布小颗粒;长节末缘靠近腹侧具 1-2
个大刺。右螯掌部和腕节背缘锯齿状,外侧面具颗粒。左第三步足的指节短于掌节;指节顶端为黑色角质大刺,腹缘具小刺;掌节腹缘末端部分和指节腹缘具刷状长刚毛;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大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显著大于右后叶,末缘腹面均具数个小刺。

精致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gaimardii (H. Milne Edwards,
1848)
海南三亚小东海,雌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莫氏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morgani Rahayu et
Forest, 1999
其它译名:摩氏硬指寄居蟹
生境:珊瑚,沙质和岩石底质。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哈马黑拉岛(Rahayu
et Forest, 1999)。
分布:南海,台湾;南非;索马里;马达加斯加;新几内亚;日本南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马里亚纳群岛;瓦努阿图;法属玻利尼西亚;马约特岛;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近矩形。额角三角形,侧突退化,不明显。眼柄长,几乎和楯部等长;基部膨胀,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八分之一;眼鳞小,近三角形,仅末端具
1
个刺。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达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三处,第二触角柄约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较大,超过了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单刺或二分裂,侧缘多刺。左螯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内侧缘具圆齿;可动指,不动指和掌部外侧面具紧密排列的小突起,靠近末端的较大;腕节末端具
1 行小突起,外侧面密布突起;长节腹缘末端具 3
个刺。右螯可动指背缘具 1 行 7
个突起,外侧面具 1
行突起;掌部背缘通常光滑,偶尔具
1行小突起;腕节背缘末端具 1
个大刺。步足指节短于掌节;指节腹缘和掌节腹缘末端具稠密的刷状长刚毛;指尖为黑色角质大刺,腹缘具一行小刺,外侧面具
1行刚毛丛;腕节背缘末端具 1
个大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小刺和长刚毛。

莫氏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morgani Rahayu et Forest,
1999
海南三亚湾东瑁洲: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该种楯部为灰白色到米黄色。眼柄基部是深棕色,末端一半是蓝色,在角膜基部有窄的深色环。第一触角柄深棕色,鞭毛黄色或橘黄色。第二触角柄和鳞片通常是黄—橘黄色。螯肢深蓝或棕色,末端是深红棕色,指节尖端白色。步足是红棕色到深棕色,但是根据标本大小深色区域从基部到末端;指节尖端白色;各节具深棕色的斑点,随着个体长大数量减少。幼体步足主要白色并覆以深棕色斑点。
红指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minutes Buitendijk,
1937
其它译名:微小硬指寄居蟹
生境:珊瑚礁,岩礁,珊瑚碎石中。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Buitendijk,
1937)。
分布:台湾;日本南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科科斯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帕劳群岛;加罗林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潮间带至3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额角三角形;侧突不明显。眼柄细长,长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七分之一至八分之一;眼鳞简单,近三角形,颜色深,顶端具
1—4
个刺。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约达眼柄长度的的三分之二处,第二触角柄短于第一触角柄,约为眼柄长度的一半;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多刺,侧缘具刺。左螯大于右螯;左螯两指之间缝隙很宽,内侧缘具圆齿;可动指外侧面具小刺或突起;掌部背缘为锯齿状,具刺或刺状突起,外侧面具细小的颗粒,较光滑;腕节外侧面具
1 大突起,末缘近背缘一半具突起。右螯掌部背缘具 1 行 5-6
个刺;腕节背缘具 3
个刺。左第三步足的指节明显短于掌节;指节和掌节的腹缘无长刚毛形成的刷子;指节末端为黑色角质大刺,腹缘具
5 个刺;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大刺。尾节中缝不明显,左后叶显著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刺。

红指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minutes Buitendijk, 1937
台湾台东县小港码头,雌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生境:活珊瑚中,死珊瑚碎石,岩石底质。
模式产地:澳大利亚西北部(圣诞岛)(Morgan
et Forest, 1991)。
分布:台湾;东印度洋;日本;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西部;科科斯群岛;圣诞岛;卡地尔群岛;新喀里多尼亚;马里亚纳群岛;潮下带至
3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额角是较宽的三角形,达到眼鳞基部,达到或稍微超过侧突,额角和侧突之间内凹;楯部前外侧缘倾斜。眼柄与楯部等长或长于楯部,末端膨胀,眼柄显著超过第一和第二触角柄;角膜较小,约占眼柄的十分之一;眼鳞三角形,多刺。第一触角柄长于第二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多刺。左螯显著大于右螯;左右螯掌部外侧面中间靠近基部处具
1 深棕色圆斑。左螯两指闭拢时具间隙,指节短于掌部,不动指内侧具
1
大突起,可动指外侧面靠近背缘处从基部向前约三分之一处具
1 沟槽;掌部侧面具细小的突起,背缘具 1
行突起;腕节末缘具
1 行刺,背缘末端具 1 大刺;长节腹缘末端具 3
刺。右螯腕节和掌部背缘隆起并且多刺。左第三步足指节几乎与掌节等长;指节和掌节腹面无长刚毛形成的刷子,指节背缘和腹缘仅具稀疏的长刚毛丛;掌节腹缘具小刺;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大刺,2 小刺;长节腹缘末端具 1
刺。左二步足腕节末端具 1 大刺和 2
小刺;长节末缘具 1
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多刺和刚毛,至少左后叶的刺延伸至侧缘。

线足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lineapropodus Morgan et Forest,
1991(引自 McLaughlin et al.,2007)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美丽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pulcher Forest, 1958
其它译名:优美硬指寄居蟹
生境:珊瑚礁和珊瑚碎石。
模式产地:越南芽庄(Forest,
1958)。
分布:台湾;安达曼海;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科科斯群岛;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马约特岛;潮下带至
3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额角为宽三角形,超过侧突,侧突尖角明显,额角和侧突之间显著内凹;楯部前外侧缘倾斜。眼柄基部膨胀,几乎和楯部等长,显著长于第一和第二触角柄;眼鳞顶端多刺。第一触角柄长于第二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多刺,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左螯大于右螯,左螯两指闭拢时具缝隙,两指内侧均具大突起,可动指基部具
1
小凹槽,前伸至三分之一处;掌部背缘多突起或者具成行的刺;外侧面具散布的突起,靠近背缘和腹缘的最大;腕节外侧面散布大突起,末端缘具刺,靠近外侧缘具
1 行刺;长节末端具刺,外侧面散布颗粒。右螯掌部和腕节背缘具刺。左第三步足指节略短于掌节;指节和掌节腹缘无长刚毛形成的刷子,但散布着很多稀疏的刚毛;指尖为黑色角质刺;指节中间和掌节末端三分之一处具深色的环,无刺。左二步足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大刺和 1小刺。右二步足腕节末端具 1
大刺。尾节中缝较小,左右后叶几乎对称,末缘腹面均具刺一直延伸到左外缘,且布满长刚毛。

美丽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pulcherForest, 1958(引自
McLaughlin et al., 2007)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隐白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latens (Randall,
1840)
其它译名:隐伏硬指寄居蟹
生境:分布很广,珊瑚礁里面或外面,礁坪,岩石岸,珊瑚丘,寄居于多种螺壳。
模式产地:夏威夷(Randall,
1840)。
分布:南海,台湾;波斯湾;红海(厄立特里亚国);东非;肯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马约特岛;莫桑比克;塞舌尔;索马里;新几内亚;日本南部;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法属玻利尼西亚;诺福克;夏威夷;甘比尔群岛;潮间带,潮下带浅水区至
5 米。


鉴别特征:楯部近长方形,长大于宽;前外侧缘倾斜;额角尖三角形,超过侧突。眼柄细长,略短于或等长于楯部;角膜小,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八分之一;眼鳞小,近三角形,顶端单刺(很少有另外的刺)。第一触角柄约达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三处,第二触角柄约达眼柄长度的三分之二处;第二触角鳞片超过了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外缘具
2 个刺,内缘具 4-6
个刺。左螯大于右螯;左螯两指尖向内弯曲,匙状,钙质;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可动指略短于掌部,背缘锯齿状,内侧缘具
3
个或更多圆齿和刚毛;不动指内侧缘锯齿状;掌部背缘具刺、微刺、突起和颗粒或什么都没有,外侧面较光滑,具颗粒或稍微具突起,腹缘具纵行小突起延伸至不动指;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大刺,外侧面具 1
倾斜浅沟,散布小突起;长节外侧面散布小突起或颗粒。右螯可动指背缘锯齿状,掌部背缘具
5个大刺,外侧面具颗粒,腹缘光滑;腕节背缘隆起且多刺,外侧面多颗粒。步足略长于螯足;左第三步足指节略长于掌节,指尖为黑色角质尖刺,指节和掌节腹缘末端的刚毛比第二步足长;掌节和腕节背缘末端具尖锐的刺。尾节中缝明显,左后叶略大于右后叶;左后叶末缘腹面具
1—6 个刺,右后叶腹面具 0—3 个刺。

隐白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latens (Randall, 1840)
海南三亚小东海,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讨论:这是一个常见种,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
光螯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laevimanus (Randall,
1840)
其它译名:光掌硬指寄居蟹
生境:珊瑚碎石区,礁坪,沙质,淤泥。多居于蟹手螺科,平螺科等。
模式产地:夏威夷(Randall,
1840)。
分布:南海,台湾;东非;肯尼亚;毛里求斯;马约特岛;莫桑比克;索马里;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科科斯群岛;圣诞岛;新喀里多尼亚;马里亚纳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夏威夷群岛;墨西哥湾;纳塔尔;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


鉴别特征:楯部光滑,长略大于宽;额角尖锐三角形,超过侧突。眼柄基部膨胀,末端三分之二处变细,几乎和楯部等长;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眼鳞简单,近似三角形,单刺。第一触角柄整个角膜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和侧缘多刺。左右螯肢显著不相等,左螯远大于右螯。左螯不动指内侧缘具一个圆头状的突起;掌部外侧面圆形,几乎是光滑的,掌部背缘和腕节背缘光滑或具颗粒。右螯的掌部上缘和腕节背缘光滑或微具颗粒;腕节背缘具
1
浅沟。左第三步足的指节明显短于掌节;指节和掌节腹缘无刚毛形成的刷子,仅指节腹缘具几簇稀疏的刚毛,腕节背缘末端具单个刺。尾节后叶不对称,左后叶较大;末缘均无刺或具单个刺。

光螯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laevimanus (Randall,
1840)
海南三亚,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灰青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seurati Forest,
1951
其它译名:塞氏硬指寄居蟹
生境:岩礁,潮间带水池,寄居于多种螺壳。
模式产地:土阿莫土群岛(Forest,
1951)。
分布:台湾;索马里;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南部;科科斯群岛;圣诞岛;澳大利亚西部;土阿莫土群岛;社会群岛;夏威夷群岛;法属玻利尼西亚;高潮区和激浪区。



鉴别特征:楯部长略大于宽;额角尖三角形,长于侧突,额角和侧突之间显著内凹。眼柄与楯部几等长,末端略膨胀;眼鳞简单,三角形。第一触角柄达到或稍超过角膜末缘,有时与第一触角柄等长;第二触角柄达或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内侧面无刺,外侧面具刺。左螯显著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一窄缝,两指内侧均具稠密的刚毛丛。左螯掌部的侧面光滑或具小颗粒。右螯掌部和腕节末缘光滑或微具颗粒。左第三步足指节与掌节近相等;指节和掌节腹面具稀疏的长刚毛丛;腕节背缘末端具
1 大刺和 2 个微刺。左第二步足和右第二、三步足腕节均只在末端具
1
刺。尾节左右后叶几相等,均在腹面具单个边缘刺。

灰青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seurati Forest, 1951(引自
McLaughlin et al., 2007)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瓦氏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vachoni Forest,
1958
生境:珊瑚,珊瑚碎石,岩礁。
模式产地:越南(Forest,
1958)。
分布:台湾;索马里;毛里求斯;马约特岛;密克罗尼西亚;日本;越南;澳大利亚;法属玻利尼西亚;潮下带至
2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宽等长或长略大于宽;额角发育好,三角形,超过侧突。眼柄细长,和楯部几等长,基部膨胀;眼鳞近似三角形,顶端二分裂或具
2-5 个刺。第一触角柄达眼柄末端三分之一处。第二触角柄未超过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细长,略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多刺,顶端
1 个,内侧面 5—7 个。左螯显著大于右螯;左螯两指内侧均具圆突起;掌部外侧面凸圆,光滑或具细小的颗粒,背缘光滑或具小突起;腕节末端靠近背缘三分之一处具小突起。右螯掌部上缘具
5-7
个小刺;腕节背缘具小刺。左第三步足的指节明显短于掌节;指节腹缘和掌节腹缘末端具刚毛形成的不很稠密的刷子,比第二步足的更显著;指节腹缘具几个角质刺,外侧面中间具
1
行稠密的刚毛;腕节背缘末端具一个大刺。左二步足腕节外侧面具
3
个刺。右步足的刺和左步足相似。尾节中缝小,左右后叶显著不对称,左后叶较大;左后叶末缘具
4-10 个刺,右后叶末缘具 3-9
个刺,且刺一直延伸到侧缘。

瓦氏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vachoni Forest, 1958
台湾垦丁海口港,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关岛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guamensis Wooster,
1984
生境:珊瑚礁和碎石,通常在活珊瑚之间。
模式产地:关岛(Wooster,
1984)。
分布:台湾;日本南部;越南;印度尼西亚;科科斯群岛;圣诞岛;澳大利亚西北部;马里亚纳群岛;夏威夷群岛;潮间带,潮下带至
2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额角三角形,显著尖锐或比较尖锐;额角和侧突之间微内凹。眼柄短粗,基部膨胀,显著长于第一和第二触角柄,但短于楯部;眼鳞二至四分裂。第一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略长于第二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多刺,超过了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左螯较大,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指节内侧均具圆突起;掌部外侧面和内侧面均凸圆且布满小突起;腕节外侧面末缘具
1 行白色圆突起,且外侧面散布有突起,中间具
2
个较大的。右螯掌部和腕节上缘有小刺。步足整个指节超过螯足;左二步足腕节末端仅具
1 个刺;左第三步足指节明显短于掌节;指尖为大的黑角质爪状;指节腹缘具稀疏的刚毛丛;第二步足和第三步足指节均无刺;腕节背缘末端具
2
个刺。右二步足和右三步足腕节背缘末端具2-3
个刺。尾节中缝较小,左后叶明显小于右后叶,末缘均具成行的刺,左后叶的刺延伸至左侧缘下半部分。

关岛硬壳寄居蟹 Calcinus guamensis Wooster, 1984
台湾垦丁海口港: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比例尺=1cm

前一篇:纹寄居蟹属Anicu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