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被“相约伊甸园”、“红尘相守”、“中国思想者”、“人文世家”、“浩恒博客圈”、“八一军旗高高飘扬”等6个圈子加精)
翻看近日报纸,有大量关于企业为招到足够的工人而四处奔波、八方求援的报道,那情景真让人同情。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
2月16日《宁波日报》:甬企组团外出招工,5次出击仅带回400人。这个团由市就业管理服务局领头,包括江东、镇海、北仑、宁海4县(区)的85家企业,共提供了5775个岗位,只引来了不到1/10的工人。
2月13日《钱江晚报》:贵州的息峰小县城,一下子来了浙江、山东、福建、湖北8支招工团。浙江的德清县县长亲自吆喝,四套班子领导也来助威;上虞一家企业把招聘台摆到了火车站,龙盛集团2月9日就派出一支队伍去甘肃,人事部负责人则带团来了息峰。
2月16日《都市快报》:义乌人力资源市场有6000多家企业来招人,而到市场找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天不过7000人,一家企业也就摊到一人,还不一定谈成。
2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湖南衡阳的大型招聘会上,一边是深圳3000元左右的月薪以及优厚的福利待遇,一边是本地企业“孔雀何须东南飞,雁城金窝已筑成”、“家乡工作就是好,工资福利也不少”的宣传,沿海和本地企业同台对垒。
只要留意近期报纸,你一定会感受到,沿海地区的用工形势,那是相当严峻!
农民工外出务工积极性不高,有些研究者列出了几条原因,工作太苦,孩子无人看,被当地人歧视等等。但是,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报酬太低。道理很简单,外出打工,不就是想多赚点钱养家糊口,改善生活吗?钱多了,那些个原因都可以克服和改变。
企业在提高员工的报酬上,积极性也总是不高。这里有他们的计算。提高员工的报酬,就抬高企业的成本。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成本的增长是不小的压力。所以,在提高员工工资福利上,很多企业比较被动,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线,才勉强往上涨一点。就这一点点“涨幅”,根本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所以有的农民工就趁新年这个机会,寻找待遇更好的企业。有的就宁愿在当地打工,虽然工资不高,但生活成本低多了。
可见,沿海企业出现的用工荒,其实是企业与员工利益核算的结果。一个要控制人力成本,一个要掂量哪里能多赚钱。
双方的算计看上去都有道理。但是,企业的这种人力成本核算,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误区。就是孤立地核算人工成本,忽略了用工上的附加成本。
对员工实行低薪酬,会导致员工的一系列负面行为。一是员工的流动率高。有研究者发现,非熟练工人的离职,会造成相当于两个月的薪资成本,熟练工人离职,则会造成超过一年的薪资成本。就像今年春节过后企业的四处撒网、八方救援式的招工,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经费的。二是工人的缺勤率高。因为请一天两天假,扣去的钱并不多。但却给企业增加了成本。特别是服务业,客服人员经常不在位或变动,会使客户无法找到自己信任的老员工,就有可能因此不再光顾。三是培训成本高。长期留下的,多数是能力低下的员工,新进来的又是不熟练的工人,企业就得对他们进行培训。四是员工的忠诚度不高,工作中缺乏负责精神,差错也会增加,这就会降低产品质量。有一家专做注塑机的德国企业,落户宁波已经十二年,可是其70%的零配件至今还得到德国进口。中国是一个塑料制品大国,却找不到一家配套的工厂。因为中国这些工厂的产品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春节过后一段时间的新产品,品质总会比上一年下降不少。
有专家对美国两大超市“好市多”与“沃尔玛”作过对比。“好市多”员工的平均工资是17美元/每小时,“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为10美元;
“好市多”员工85%可享受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山姆会员店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低于50%。可是,“好市多”的优厚薪资和福利成本,并没有影响它的利润。在过去的5年里,“好市多”的股票升了55%,后者下跌了10%。可见,实行低薪酬虽然能降低人力成本,却会抬高企业的总成本,进而缩减利润。也就是说,合理地提高员工的薪酬,对员工对企业都有利。
解决用工荒,有很多途径,最佳出路是转型升级。但从眼前来说,转变成本核算上的狭隘思路,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