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寨,我感觉你的厚道
四望寨,我感觉你的魅力
秋旅大别山——风秋四望寨
早上,我们出发,在山庄老总的带领下到大别山四望寨观览。这是我们来到主峰白马尖后的第四站,我们不忽略这个不起眼的小景点,是因为我们都有追寻历史的嗜好。轻雾一如纱巾披在山的面容上,但是有大别松,枝头毫不犹豫地挑其雾纱一角,于风秋中舞动诗意。这样,我们便于朦朦胧胧中就看见了大别山的巍然和挺拔。
四望寨,是四望山上的一个历史遗迹。它位于大别山主峰白马尖东北侧,在海拔 1396米的山顶上。风秋拂面,阳光灿烂。但见一峰高耸,群峦环绕,俯瞰方圆,天地尽收。我们踩着坎坎不平的小路,又是几经波折、几经盘旋、几经艰辛地登上山顶,便就远远地看见那峰顶腹地隐约屹立的寨堡和蜿蜒曲折的古城墙。我即刻就想:这一切都与现实无关么?不会吧,今天可是过去的延伸啊!于是,这更增加了我窥视过去的欲望——走进它,亲近它,记忆它,感知它。
这是一个抵御外侵的古迹,一如万里长城一样的使命,只不过,这里是防御农民起义军的一个历史产物。山脊,由北向南延伸曲曲折折;寨墙,围脊如骨圈出一方平平安安;墙石,一如麻将牌方方正正垒砌出空间的盾牌——墙外险陡,寨内平阔。寨围2000米,间隔碉堡,内布枪眼,瞭望四方。在这里我们领略风秋的思虑,我们放大探秘的眸子,穿透古寨墙的厚实沧桑,在太阳的肩头想象那过去的事情。那是太平军,1850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那是史称捻军,1853年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清政府江山飘摇了,清政府开始镇压了。1861年,奉霍山知县谕修筑此寨,以对付起义军。
寨设南北两门。南门楣上镶嵌有“冠秀南山”的石刻,门左门右壁上各嵌砌《霍山县正堂张瑜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户目》的碑文。北门已毁,仅存门洞,其“清流淠水”的门楣石刻,已歪歪斜斜地倒置在草丛中。四望寨,你是清政府的保护地,怎不见民居的痕迹?四望寨,你是清政府的堡垒,又怎见庙宇的石香炉?这里没有多少细节的故事,只是在等待文人骚客的到来,发掘它的悲壮和绝望。于是,我把思绪缓缓地放在古寨的门楣上,我用阳光的镰刀收割刻纹里的弹壳和炮灰。风秋穿过破败的寨门,有黄叶飘动沙沙声……我问原始、粗犷、荒凉的四望寨,你有几多的密集箭矢?你有几多的刀光剑影?坟茔被150多年的风雨刮平,但枯骨深处却依然聆听月光落地的声音。
风秋四望寨。我抚摸寨墙的每一道砖石缝,我感觉一个久远的神秘。四望寨,我感觉你的厚道;四望寨,我感觉你的魅力。有青鸟滑过尘埃深锁的寨堡,一鸣碧宵带着我的思绪。一座石庙,残留寨中,庙门嵌有“云雾庵”字样石刻,木身神像腐朽,尽管青藤蜿蜒过它的斑驳岁月,但它的胸前总是别着几绺云朵。于是我摄影,景致在我的相机里被撕扯得斑驳不堪,但城墙的剥落残破,其实是古色古香的线装书;堡楼的塌落沉陷,其实是一片废墟的画外意。废墟,总是叫人爱恨交加,因为它是一座爱恨情仇的纪念碑。果然,山庄老总介绍说:1999年,四望寨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山了,山下展开一幅幅水墨梯田,那浓浓的大别山稻香,就在我心中成就了一首秋天的小令。风秋依然吹响昨日的松涛。我蘸着秋阳,写意山冲里那农家小院的芭蕉,还有那窗口歪斜着的一瓶迎驾酒,它正透明着村口的那棵红枫,一树斑斓红艳。(1300字,2011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