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觉诗歌——新意鹳雀楼

(2011-08-18 17:37:27)
标签:

王之涣

望景

宋体

《登鹳雀楼》

武昌黄鹤楼

杂谈

 

 

一尽夕阳无限好

一流光阴直如水

 

感觉诗歌——新意鹳雀楼

 

 

    在山西永济市西南,有遗址古蒲州城,这里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公元557年,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就此建造一座六面三层土木结构的高台楼阁,谓之白楼,以作瞭望敌情之用。凭栏南眺,华山,中条山,苍龙横卧;北望龙门,大河一泻千里;俯视脚下,一片田园景色,尽收眼底。后,因鹳鹊栖息于此,故名鹳鹊楼,又名鹳雀楼,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公元1222年金元大战,鹳雀楼毁于一旦。眼下的鹳雀楼,是今人新作,楼依然是坐南朝北,四檐三层,黑瓦朱楹,斗拱翻飞,直插云霄。在晨晚薄雾笼罩之时,远远看去,鹳雀楼就像是披上了一袭淡蓝色的薄纱,如诗如画。这时,你屏声静气,就会依然闻听到鹳雀的鸣叫,以及那翅膀划过唐风宋雨的声响;你还可以隐隐约约地听到一种古老而又沧桑的声音正从唐诗宋词里飘出来,尤不朽之作王之涣《登鹳雀楼》总是率先领队。现在,就让我们再读《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

    这里,我不说这诗的四语工整皆对,读来不嫌其排;也不说这诗的语言厚重有力,感觉气势充沛。我只说这诗登楼望景,一望景象壮阔,一望气势雄浑,一望景情交融,一望景入理涵。诗人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高度形象地概括其所望,缩万里于咫尺,又咫尺而万里之势,读之胸襟为之一开。“开”在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上,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都在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上,都在无止境探求的愿望上。由此,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但是,我以为这诗除以上励志以外,还有另一内涵。这里,我提请读者注意二字,即开句中的“尽”字,和次句中的“流”字。过午太阳称白日,这是说夕阳靠着西山渐渐沉没,可谓一“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恋情;大河万里之遙,奔流入海势不可挡,又可谓一“流”光阴直如水,时不我待情的紧迫感。其内涵是,生命有限,追求无限,应当只争朝夕地攀登进取。于是,再续后二句而一意贯连——不惆怅夕阳黄昏,不伤感光阴流逝,登高不断,视野广阔;美景不断,境界别意。

    由此,我画意《登鹳雀楼》。太阳象一个红彤彤的苹果,被西山尖峭的利齿啃噬着,终在山后拐了一个弯,不见身影。黄河风尘仆仆,但它依然咆哮奔涌着,把万年激情装进这大地的血脉,迫不及待地、义无反顾地扑进大海温暖的怀抱。极目遐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何必惆怅,何必伤感,迈开愚公移山的步子,再上一层,再上一层,执着信念,不断进取,只为看那遥远的美景,那江山如画的美丽家园——阳光,村庄,田野,庄稼,鸟儿自由飞翔,日子简简单单平平安安,一代一代生生息息,更上更上......1300字, 20118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