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画杏花村(游记散文)

(2011-08-15 13:05:37)
标签:

杜牧

杏花村

宋体

《清明》

遥指

杂谈

 

 

遥指一处安然自乐的田园生活

遥指一个温暖心灵的依托之所

 

心画杏花村(游记散文)

 

 

    这是一个五月的夏日,正是江南好风景,我陪一北方朋友到安徽池州市公务。忙完公务已是中午,不想一场绵绵细雨而至,纷纷洒洒,漫天池州。触景生情,我们便想起杜牧的《清明》诗来,朋友不由出口诵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问宾馆服务生:“何处杏花村?”服务生指点地图道:“向西向西,那里有牧童。”于是,我们决定下午游览杏花村。

    雨还在下,如烟雾罩池州。我们打的,由市区出发向西,再沿着市街雕塑“牧童”的遥指,稍顷便至杏花村。村口是花坛,细雨抹绿,一片空阔飘渺。雨洗景雕,应诗呼景,两只水牛活生生伫立柳树下,上有牧童横笛,无腔信吹,似闻笛音。我们打开小伞,撑起一方雨雾,踩着湿漉漉的乡野情趣携手前行。进入景区,迎面假山飞瀑浪花,格外壮丽,又见“杏花村”三字袭目,那是大诗人艾青的手书墨迹。朋友问我:“此地真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我答:“当然!”于是,我便尽我所知告诉朋友道:“全国有六个杏花村,有山西汾阳、江苏南京和湖北麻城等地,但经过专家考证,真正的杏花村就是安徽池州的这个杏花村。”

    细雨湿了我们衣服,也湿了我们脚步,我接着说:“杜牧(803852),字牧之,西安人,晚唐诗人。1400年前,杜牧任池州刺史,他曾多次至此赏景怡情,品茗杏花村黄公酒,又酒后即兴写下千古名诗《清明》。从此,杏花村因杜牧一诗而名扬。于是,李白来了,接着苏东坡来了,岳飞、王安石也来了,就连包拯也慕名而至。历史过烟云海,但文人墨士于杏花村饮酒却留下了千首吟诗,真是一诗名万里,一诗引千诗。也由此,杏花村便拥有了‘千载诗人地’的美称。”说罢,我们看雨雾园区,朦朦胧胧,又清清明明,远处空旷原野,一抹低山小丘隐约;园内花草吐绿,杏树排阵香雾弥漫;小桥流水有声,杨柳依依亭台楼阁;唐风汉瓦古香,回廊曲径诗意缠绵。朋友叹道:“果然,一派江南水乡!”

    我们徜徉在和风细雨里,闻杏看花,捧雾清脸,心情格外愉悦。我想,美丽风景一定美丽心情。不过,美丽风景里我自也美丽。把握美丽,不让它擦肩而过。想到此,我便拉住朋友驻足一座小亭里,看斜风如何飘洒细雨,看溪桥如何啃噬诗意。这个时候,我自然又想起《清明》诗来。苏东坡说“诗中有画”。我自语道:“读唐诗,就是看有形有色的画,就是看恬淡留白的画。”朋友同意附和说:“唐诗,总是以生动的形象特定一种意境,让我们想象,让我们品味,让我们宁静,让我们回味无穷。”那么,《清明》一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于是,我便在心中铺开一张宣纸,我幻笔作画:一棵杏树枝条伸出,一头水牛回眸张望,一牧童盘腿端坐水牛之上,他头挽双髻,稚嫩的童颜盈盈笑意,左手持一短笛,右手指向远处。牧童身后,则是一位头戴大竹笠、长须及肩、双手捧着葫芦的老者,但见他一身短装,身系腰带,绑腿草鞋,正侧身仰面牧童,脸露些许期待。远处,隐约山影,隐约小径,隐约小村。再远处,空茫一片,留白风雨,留白情绪。我又题款:遥指。

    于是,我便将我的心画告诉朋友,朋友笑着点头说:“好,诗情画意。”但是,朋友又问道:“《清明》的诗情是什么呢?”我们坐在亭子里说《清明》。说起来,这诗我们打小就会背诵,这不仅是诗中没有难字,没有典故,通俗自如,而且诗有和谐韵律,诗有生动景象,诗有留白想象。细读就感觉,诗如一篇小小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谓齐全。而其句中“雨纷纷”、“行人”、“借问”、“遥指”,不就是一幕幕春雨江南的情景剧吗?“纷纷”是交待,那是春雨的意境,那是清明节的情绪——“欲断魂”的惆怅;接着一“问”一“指”,有声有色,为读者开拓了有余不尽的想象空间。就这个“想象”众说纷纭,有说杜牧情志是“客愁”,但杜牧是父母官何言是客?有说是“苦雨闷愁”,为何老小交流话语轻盈?朋友问我意解,我便不容置疑地说道:“《清明》的主观情志是希望,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是也。”接着我又补充道:“清明清明,天清清,地明明,天地之间,一片清明;希望希望,牧童遥指处,那是遥指想象的诗意生活,遥指一处安然自乐的田园生活,遥指一个温暖心灵的依托之所。”闻此,朋友拍掌道:“ok!

    我们又步入“雨纷纷”里,听导游员莺声燕语的讲解。六朝长廊, 200米长的历史,图文并茂再现着各朝各代文人墨客在杏花村饮酒赋诗的情景。在此,我们领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杏花村的千年酒文化。遥想当年,黄公酒香,杜公多情,携红颜知己闻香寻酒,留下千古佳话。池州人聪明,池州人10年磨一剑,在原址上依次保留或创建了杏花亭、吟诗台、演武场、黄公舍、酿酒坊、古井台等景区景点,打造出了一个名村、名人、名酒、名诗交融共汇的杏花村。1987年,杏花村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区。杏花村,唐风汉貌,徽派风格,阡陌交通,一派皖南风情。

    我们移步换景,漫步来到一泓湖边,但见芳草萋萋,玫瑰艳艳,百紫千红生机盎然;杨柳依依,假山名石,千诗文刻其上。我们再到湖东吟诗台,一座明代徽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古朴沧桑,此乃古时赛诗演歌之地。放眼湖面,都是一片茫茫细雨泛白之中。导游催促去往古井文化区,我们见时已晚便不去了。据介绍,相传古时杏花村有井一口,泉水甘洌,天生酒香之味,四时取之不竭。黄公以此泉酿酒,泉香而酒洌,黄公酒一时美名传天下,惹来了李白等文人墨客“斗酒诗百篇”。

    回望杏花村,蒙蒙细雨,田野抹绿;有笛声悠扬,隐约《酒歌》,随风空廓傍晚。(2400字,20118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