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觉诗歌——三月,千里共杜鹃(随笔)

(2011-03-12 15:21:24)
标签:

李白

宋体

宣城见杜鹃花

乡愁

子规

杂谈

 

痴目青山杜鹃

思绪放飞故乡

 

感觉诗歌——三月,千里共杜鹃(随笔)

 

 

  乡愁,不经意间的自然物象都是李白的情绪载体,恰是他一生漂泊的头巾,乡也山水,愁也山水。为此,他的头巾便裹着月光——“低头思故乡”,泊在酒杯里——“对影成三人”,挥动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现在我要说,他的乡愁头巾还刻印着一朵如血的杜鹃花。有诗为证——《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感觉诗歌,这是一首晚年李白感物而起兴的思乡诗。蜀国,为四川;宣城,为皖南;三巴,为巴郡巴东巴西,李白家乡江油亦其中。诗象杜鹃花,主旨思乡。由诗泼墨一幅画:宣城敬亭山,万亩茶园山覆绿,绿荫掩映“独坐敬亭”;一曲平平仄仄的林荫小道,石阶、葛藤,芳草,小竹,些许阳光斜斜风韵;山崖断石,绿色绸布点缀姹紫嫣红杜鹃花,团团簇簇,像火一样绽放,其美,难言;来了,衣袂飘飘,须髯飘飘,诗人李白伫立道口,痴目青山杜鹃,思绪放飞故乡。见花,仿佛耳闻家乡的鸟鸣子规,由此,肠断记忆家乡的春天。

  画很美,但飘动的乡愁,却即刻缠绕读者的心头,挥之不去。原来,诗将平实的语词技巧组合,从而被作者带至无尽的思乡之念。一是技巧时空合一:四川与皖南,“曾闻”与“还见”,千里共杜鹃;二是技巧意象合一:子规鸟,又名杜鹃鸟,与杜鹃花同名,且花、鸟由来同源于一个典故——子规鸟相传是蜀帝杜宇的魂化,杜鹃花则是蜀帝皇后的化身;三是技巧自然对仗:一二句以地理和时间对比并联结,由此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开句即动人;四是技巧语序倒置:本来先见宣城花,才联想蜀国鸟,诗人却将它倒置,先笔忆虚,后墨眼实,如此,思乡情绪突出,其乡愁凄苦历历在目;五是技巧时令补叙:末句“三春三月”,补叙第二句,渲染这个季节最易思乡,犹如真切闻听子规鸟“一叫一回”,愁肠也断成一寸一寸了。

  感觉诗歌,还要感觉诗人当时的处境。李白(701762),青年即仗剑求道远游,本想功成名就荣归故里,谁料无成,却流放夜郎(皖南贵池)。老来遇赦便困居宣城“独坐敬亭山”,遥望故乡,悲戚亦然,一片苍茫无涯。天宝十四年(755)三月,诗人见杜鹃花开,即忆子规鸟鸣,便悠长平声,再短促仄音,顿挫思乡纠结,挥笔写下《见杜鹃》,满纸惆怅,白云尽远。

  再读《宣城见杜鹃花》,感觉平实明朗在组词的技巧,感觉三月,千里共杜鹃。乡愁,古今多少骚客写风流。现代诗大家余光中的《乡愁》,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堆砌愁绪,其构造繁复重叠,生怕读者不懂。还是李白伟大,简单意象,简短绝句,简洁语词,技巧组合,就把一种漂泊者的乡愁诠释得透透彻彻,一如一块明明朗朗的美玉,折射出缕缕淡淡的哀伤。( 201131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