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表征,独吹意蕴
天人合一,悲情美蕴
感觉诗歌——诗语叙述是人物形象的画笔(原创随笔)
诗歌,一种文学的独特形态,不仅有音乐美和建筑美,更重要的是有意象美和寓意美。意象,心中意图,意生心象。意象直观,但本质是负载,负载作者思想情感。意象不是直译,是领悟寓意寄情。古诗寓意常常固定为典型意象,这是诗人的约定俗成。如杨柳,多表现送别或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柳表示别后凄清情怀;如芭蕉与丁香,“芭蕉不解丁香结,备向春风独自愁”,总是与愁结缘;再如“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是寓意伤感纠结。
近读唐张乔《河湟旧卒》一诗,就是以约定俗成的“夕阳”为意象的:“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这是一首人物意象诗,是以曾经沙场老兵的凄凉晚景,寓家国和人生之慨意。就一般而言,写景营造情绪,叙事营造形象。诗,成功的塑造了一个老兵形象,而成功就在于它的叙述——时空叙述:“少年”、“头白”;事由叙述:“讨河湟”、“返故乡”;具体叙述:“十万汉军零落尽”。叙述一如线条淡淡天边,笔调亦闲亦雅平和,然两个动词“讨”和“返”,犹如笔落墨点,好似曲中重音,心头仄起无尽。
诗的真正成功在于绘画。一轮缺日吐血在西天,一个头白老人在吹笛。笛音依然是边寨老歌,声声慢慢,缭绕出一天的昏黄记忆:少年征战河湟的惨烈,头白老人回乡的喜悦,故去战友墓场的伤感,历历在目。绘景生情,一个“独”字了得,哀伤一如日薄西山。化抽象夕阳老歌,为头白独吹具象,一幅沧桑的老兵晚景形象跃然画面,读之感受,读之共鸣,读之孤独,读之美伤。
感受那个战乱时代的影子——“河湟”是河西陇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于是河湟尽复。共鸣古国内战殃及无辜的痛恨——唐代百年战争,百姓自是苦不堪言,而田地荒芜,壮丁千万却暴骨沙场“零落尽”,惨重代价,概因内战祸首。孤独领悟幸存者回忆的人生概叹——“独吹边曲”,少年又头白,奋战又何为;“独吹边曲”,伤悼故战友,日暮添新愁;“独吹边曲”,一种思念苦,一种无奈恨;“独吹边曲”,战争求和平,“时清”不时清。美伤诗语的力量——字字平常,句意深婉;铺述丰富,涵意无尽;着墨不多,画面生动;短语着哀伤,平仄着美丽。
托象言情,意写人生。诗语叙述是人物形象的画笔,即营造人物意象,重在叙述勾勒人物,绘景塑造形象。《河湟旧卒》当然是代表杰作,一个栩栩如生的老兵形象——夕阳表征,独吹意蕴,天人合一,悲情美蕴。尤结句“独吹边曲向残阳”,诗境况味无穷。(
2011年3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