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秘史】青格儿性格剖析
(2012-12-07 15:58:07)
标签:
康熙秘史纳兰性德 |
分类: 影评 |
她对纳兰的感情至始至终都不存在非得“得到”的执着。只是如果得不到,她也不想用别的感情来填补而已。
或许血统两字在青格儿的喜好养成上的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从小是由鳌拜这个武人抚养长大,但比起大漠狂沙刀弓起,她却更喜欢江南烟雨的诗情画意。她本身也是一个颇有才气的才女,再加上又是个典型吃软不吃硬的高傲性子,这样一结合,温润优雅才气逼人的纳兰对她的吸引是注定的。在早前还是重武轻文的满洲贵族中,他们两人对于汉人文学的热衷、对于自由平等思想的认同,应该算是同年龄中的一对异类,这种认同感在逐渐的诗词唱和中升为一种知音之情。在彼此的文字中,他们的才情与价值观得到了共鸣。对于心高气傲的青格儿来说,纳兰是一个让她从心坎里心悦诚服的人。
那时的她,对两人的未来自然是有幻想的。纳兰应该不曾对她说起过他与他表妹的感情,应该也不曾明确拒绝过她的一些暗示。在一种互惜的情愫下,他们维持着这种不明不暗的知音之情。鳌拜对她的娇纵,更让她成为一时的天之娇女,让她从未体味过“想得而不能得”的心情。在她心中,或许早就描绘了一个与纳兰的理所当然的未来。
但惠儿的归来,让她意识到她与纳兰之间竟然有着这样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康熙的介入,更让局势扑朔迷离,让她第一次感到了无助。这一切如此突如其来,让她惶恐于纳兰的远离,她无法想像没有纳兰的日子,所以会不顾一切地乞求纳兰的收纳,即使只是一个小妾,即使只是明府后院的一间小屋,她也甘之如饴。但对于她这个从小就被人捧在手心的人来说,真的会甘之如饴于如此的对待吗?就当时的青格儿来说并不可能,只是当时的她从未在纳兰身上得到过明显的感情,惠儿的存在,也让她感到自己在纳兰感情中的“无足轻重”,得不到感情的她,惶恐于连与纳兰的知音之情也会随之消逝,所以她挣扎着一丝维系的机会。
之后,她救了为惠儿而欺君的纳兰。这几日的相处,让她从纳兰身上看到了原本只停留在概念上的真情与高洁。对惠儿的深情、对自己的尊重、对权势的无畏、对大局的自我牺牲,青格儿一直追寻着的人生信念,一一在纳兰身上得到了印证,这样一个人,无论爱不爱她,她都甘愿与他同生共死,因为他已成了她的“信念”,因为他“值得”。对纳兰与惠儿的感情,她应该没有怨怼,有的只会是羡慕与尊敬。从那一刻起,她已经不再执着于从纳兰那里得到什么。
于是,面对鳌拜与康熙矛盾的一步步激化,她选择说服父亲远离这个矛盾中心。只是她一直就低估了自己在纳兰心中的份量。所以当纳兰用爱来挽留她时,她震惊之余留下了。或许她自惠儿出现以后就不曾幻想过自己有可能成为纳兰最爱的女人,她要的只是纳兰的一句挽留,证明他是需要她的。这种“离不开”对青格儿来说,就是最具份量的誓言。
然而这种感情状态还未能维持多久,就遇上了青格儿的家破,从天之娇女变成罪臣之女,从满人变成汉人,纳兰为了大局而牺牲了她的父亲,更是成了她心中的一个死结。她与纳兰的未来已经成为一种不可能的幻想。
远嫁三藩前,纳兰对于她的一番表白,让她知道了原来纳兰也是可以为她生为她死的,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万事毕竟东流去,大势不可逆转。
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的光阴对于一份感情来说会是怎样一种沉淀怎样一种消磨?或许偶尔想起,眼前已无法清晰地浮现出对方的容貌。十年的相忘十年的回忆,让感情的痛苦得到了沉淀,让感情的美好得到了提炼,使之成为一种愈久弥新的记忆。这种感情是只需相望不需相守的,如果没有康熙硬拉的“红线”,他们两人最后最可能的结局还是人各天涯互相忆。既然曾经相知相恋彼此拥有,又何必非得红床软枕天长地久。最初的心动最初的动情或许已经不再延续至今,但相知之情不灭,这种感情不在乎彼此是否仍然相恋,不在乎能不能相守永远,甚至不在乎生与死的距离。只需记得,曾经有一个你,有一个我。
而就纳兰而言,他是一直害怕失去青格儿的,这种感情从一开始就和明显。他一再告诉青格儿他不能在感情上回应她,但无数次的潜台词还是透露出他未说出的一点,那就是:即使我们不能成为相依相守的情人,但我不希望你因此而远离我。
爱之一字,纳兰在惠儿身上投注地更多,那是一种从小相依相恋,情窦初开的情愫,惠儿的一颦一笑都让他砰然心动。这是一种最纯粹的感情。惠儿的知书达理温柔可人应该是纳兰最喜欢的一种类型。
而青格儿是惠儿离开的那两年中,走进他视野的女孩。他心中早有一个惠儿,自然不会拿将青格儿往恋人方向发展,但两人在文采在理念上的共鸣,不仅让青格儿对纳兰越来越迷恋,也让纳兰这个原本满族子弟的“异类”人物找到了知音人,于是,有了诗词上的交流,有了人生理想上的倾诉。而他们内心中平等与自由的“超前理念”,相信就是惠儿,也只能接受,不能理解。对于青格儿这么个知音人,纳兰在爱情上一直是拒绝着,但从心灵的交流上应该一直是珍惜着。这种珍惜的份量丝毫不会低于他对于惠儿的爱情。
所以他无法当着孝庄的面拒绝青格儿,他怕一旦在孝庄如此份量的人面前拒绝青格儿,让她难堪,青格儿一气之下与他断绝瓜葛,那么,恐怕再也找不到像青格儿那样与自己能从内心交流的人。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太孤独。这种孤独,不是能够通过另一种爱情来弥补的。而恰恰当时,他的表妹正站在他身后期待着他的承诺,如果仅仅是他对青格儿的“怜香惜玉”而不忍当着这么多人回绝她,那绝不至要用让自己的恋人深深受伤的代价。这是他内心两种情感需要的挣扎,而当时他实在无法做到割断他与青格儿的维系。
之后,青格儿对他不惜一切的表白,让他看到了青格儿对感情的执着与惶恐,一向清高骄傲的她竟然为了感情说出那么卑微的话,那一刻,他对青格儿有了一种一个男人之于一个深爱着他的女人的感动与怜惜,所以,他忍心告诉青格儿她在他心中并非是爱情,所以他说“我的心里不能容下同时爱着的两个女人”。他想让青格儿知道的是,并非是因为她比不上惠儿,只是感情有先来后到,他们是错过了。如果不是先有了惠儿,或许……
在之后青格儿对他的营救,在让青格儿领悟到他的“值得”的同时,也让他再次印证了青格儿的“珍贵”。同生共死或许还不是最震撼他的,最让他内心激荡的应该是青格儿的那句“我们之间永远不会有误会”。相信就为了这句话,纳兰从此也会为青格儿倾注所有。但当时刚失去惠儿的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对青格儿做出承诺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内心上对青格儿的承认。
之后,鳌拜一事,青格儿想要永远离开京城,这让纳兰再次惊恐不已,或许他当时对青格儿的感情从爱之一字上来说,仍比不上惠儿,他内心里最爱的还是惠儿,但他还是迫不及待地对青格儿说出了“最爱”的话。因为他知道这是青格儿一直希望听到的话,而也只有这样说,青格儿才会留下来,于是他这么说了,给了承诺,这一切都是他害怕失去青格儿的心态所驱使的。
这种原本就是知己的感情,一旦染上爱情的颜色,升温就会很快。到后来,纳兰或许也分不清这到底是因为相知还是因为爱,但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两者已经相依相融。
他对惠儿的爱情是简单纯粹的,但对青格儿的感情确是层层重叠交错的,但我始终不觉得这两者可以从重量上进行比较。失去惠儿,让他觉得痛苦;失去青格儿,让他觉得孤独。被人生生拆散的爱情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那个被拆散的人还时时在你的眼前出现,于是,这种感情遗留下的是一生的追忆、愧疚与煎熬。而那个混合了更多情感的青格儿的离开,让纳兰在情感上陷于无助的境地,他的思想没有了与之呼应的人,内心陷于孤独,这种孤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侵蚀成一种表面看似平淡但实际上却无可救药的寂寞。这种寂寞是即使最后两人再见面,再次走到一起,也无法消除。十年的寂寞,让彼此的内心伤得太深,沉浸在寂寞中的时间太长,或许已不懂得如何走出寂寞。所以,不如相望不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