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县因河川众多而得其名

标签:
休闲 |
http://s15/middle/67544e35g8aeed926911e&690
作者:戴新安
万道飞泉一道流,千回石濑万回州。
洋洋不改山中色,处处澄鲜任去留。
这是明朝文学家王材在《黎水清纡》中对黎川瀑布、河川众多而归流一河,处处能看到鱼、虾在碧清水中自由游动的描绘。黎川县山峦起伏,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749毫米,是江西省水资源丰富县之一,也是赣东地区暴风雨中心。所全县河溪纵横,共有大小河流84条,总长946公里。2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5条。黎川河水均流入洪门,流向抚河,为抚河水系之一,其主要河流有黎滩河、龙安河、资福河,三河均弯曲似龙,整气势为:三龙降川,齐驾洪门。
黎川县为何称黎川县?就是因为河流众多而得其名。“黎”字古义为“众”也,黎川县不正是众多河流的县,名符其实。据史料记载:竟管在历史上,黎川地域在三国、晋、唐时期曾称东兴县、永城县,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称新城县,但不论何时期,都别称黎川。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全国统一地名,因当时全国有4个新城县,所江西省新城县改称为黎川县。别称改为正名,完全符合黎川众多河流的特征。
丰富的水资源,众多的河流,从古以来给黎川带来富庶和繁荣。分布全县四处的河、溪,给开辟农田,灌溉庄稼提供了便利,给人的居住、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所远在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在黎川地域就建置永城、东兴二县,永城县城设今县城北郊的田东湾;东兴县城设今县城东的洵口镇皮边;并历时322年。河道又促进水利和运输的发展,河道运输通畅,商业繁荣;农田的大量开垦,人口增多;所黎川在历史上享有“富庶之乡”、“商业宝地”之美称。据清同治《县志》载: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42年),黎川就有大小陂坝255座,灌溉农田9千余亩。清同治九年(元元1871年),黎川有大小陂坝265座,灌溉农田1万余亩。据旧《江西通志》载: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黎川人口为25.52万人;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黎川人口为26.28万人。在我县现在无人居住的深山老林中,不少处现在还能见到人们过去居住时,残留下来的旧宅基。
建国以后,我县在河、溪上大量兴建水利设施。到现在全县有大小陂坝、水渠3050座(条),灌溉农田18万余亩。其中:最大陂坝为资福河上的长溢洲陂(荷源乡境内),引水灌溉农田达1800亩;其次为黎滩河上的大渡陂、水漪陂(均在潭溪乡境内),引水灌溉农田面积均在1500亩以上;龙安河上西坑陂(宏村镇敬老院旁),引水灌溉农田面积1700亩。
http://s14/middle/67544e35g744b15a21bed&690
1、绿水浮楼的黎滩河
戴新安
四周阔野,孤峰系舟。
一城山色,绿水浮楼。
这是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日峰山上对黎滩河的赞美,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诗形象地描绘和再现当时秀丽黎滩河和黎川县城情景:在四周阔野地方,中间有一座突出的孤峰,紧靠着河流的孤峰像在系着河中停泊的船只,河边的山城倒映在清清河水中,城中的楼亭浮在绿水之中。黎河、黎城融为一体,象一幅秀美的画卷铺展于天地之间。
黎滩河,因日峰镇古称黎滩镇,而名为黎滩河,又因基本在县境中部,所又名中川。黎滩河发源于德胜镇眉毛峰北麓,流经、茅店、德胜、三都至涂家林有熊村河汇入,流经日峰镇南端(横港桥处)有社苹水汇入,后流过裘坊,在中田乡港口村与龙安河汇合流入洪门水库,全长47.6公里。黎滩河共有大小支流32条,总长372.16公里,流域面积678.7公里,年迳流量7.33亿立方米。
黎滩河,山磅礴而清润,水通畅而渊澄。1958年前(建洪门水库前),县城至洪门,全年可通载重2至3吨船只。黎滩河在历史上是赣闽边界的黄金水道。日峰镇是赣东地区与闽北地区重要货物集散场所。
http://s8/middle/67544e35g8aeed7791977&690
2、吉水滔滔的龙安河
戴新安
龙腹远吞千壑翠,龙头笑看百峰春。
鱼跃鹰旋白鹭飞,水涌浪腾电机鸣。
这是人们对龙安河上的龙头寨水库的赞美。龙安河数处高峡平湖浩荡,两岸青山逶迤。
龙安河基地基本上在县境西部,所又名西川。龙安河水如滔滔吉水滋润其两岸大地,使龙安河流域人杰地灵。尤其在清代,名人、文人辈出,在清代文坛上形成“新城学派”(以黎川籍人为主)影响达二百余年。“新城学派”以中田(原名锺贤)的陈道(著名理学家)、鲁九皋(著名文学家)、陈希曾(乾隆探花、文学家)、陈希祖(书法家、文学家)、陈用光(文学家)、陈孚恩(历任邢部、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文学家、美术家)、陈延恩(书法家)、鲁琪光(书法家)及宏村的孔尚典、孔毓琼、孔毓功(叔侄三人均为文学家)和樟溪的杨希闵(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代表。在龙安河流域,现有岩泉国家级森林公园。岩泉保存着珍稀动植物达102种(详见《岩泉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珍稀物种资源,随着科学发展,将为人类作出不可估量的重大贡献。龙安水量充足,河道畅通,两岸物产丰富,商业每荣,人民富足。“千村万村不如樟宏二村”!千百年来,流传在闽赣边境。龙安水质优良,鲜嫩的“樟村豆腐”、甜美的“宏村酒”都靠的是良好的龙安河水质。
龙安河发源于德胜镇的百家畲村,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1636年曾不畏艰险曾游此处,并写下了“连逾四峰皆峭刻,其下乱壑纵横,汇水成潭”。从百家畲流经岩泉、龙头寨,流经宏村镇,有樟溪河汇入,流经龙安镇畴溪渡有西城河汇入,进入中田乡与黎滩河汇合,流入洪门水库。龙安河全长67.9公里,有大小支流43条,总长366.03公里,流域面积533.1平方公里,年迳流量5.65亿立方米。
1958年前(建洪门水库建前),洪门至中田,洪水期可通载重5至10吨的船只,枯水期可通载重3至5吨船只,中田至龙安,洪水期可通载重3吨船只,枯水期可通载重1至2吨船筏。龙安至宏村,洪水期可通载重1至2吨船筏,枯水期可通1吨以下小船筏。在历史上,宏村镇是福建省建宁县、泰宁县、江西黎川县三县主要货物集散场所。
http://s10/middle/67544e35g8aeed6407dd9&690
3、福水浩浩的资福河
戴新安
闽水入赣成商道,不尽百货浪上来。
窗眺闽岭百峰翠,门泊长江千里船。
这首诗再现当年资福河为闽赣边境黄金水道的情景。
资福河基本上在县境东部,所又名东川。资福河水恰是浩浩福水浇灌其两岸大地,资福河流域物产丰富,粮丰林茂,是我县的主要产粮、产材区。资福河,河宽水深,航道畅通,促使商业繁荣,地方富庶。清代和民国时期,资福河是闽盐、闽茶及林产品运往抚河、赣江、长江流域主要通道。上海、武汉、南昌、抚州等日用百货也通过资福河,运到资福、五福街(清朝称五福镇)、石硖街(清朝称石硖镇)码头上岸,再从陆路运往福建省光泽、邵武等闽西北地区。在1958年前(建洪门水库前),资福、王福街至洪门全年可通航载重5吨至10吨的船只,通航的船载重量比县城大2倍多。所在清朝期间,黎川商业主要集中在县城和五福镇。当年五福镇有4里长,繁华与县城不分上下。五福镇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现仅为一小村庄。
资福河发源于福建省光泽县天子地,流经洲湖、厚村、洵口、王福街、资福和南城县龙湖乡进入洪门水库,全长43公里,资福河有支流9条,总长208.4公里,年迳流量3.6亿立方米,在黎川县境流域面积为343.5平方公里。
1933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巢”中著名的“资福桥战役”就在资福河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