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一鸣惊人——陶博吾的艺术人生

标签:
文化 |
分类: 水墨名家 |
百年孤独一鸣惊人——陶博吾的艺术人生
|
陶博吾乳名卯生,谱名国顺,字博吾,学名陶文,别署白湖散人,江西彭泽人,生于1900年,1996年仙逝,走完了孤寂不凡、大器晚成的艺术人生。他的经历和陈子庄、黄秋园和徐生翁一样,不为当时所知而为后世推崇。陶博吾已是当代所公认的诗书画全面发展的艺术大师,尤其他的书法,位列20世纪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一生勤黾,著有《博吾诗存》和《小篆研究》,《小篆研究》共分三卷,一、二卷毁于" 文革" ,第三卷更名为《习篆一径》,虽不问世事,但天灾人祸,世事纷纭,却残遭不幸,天太何忍?!除此之外,还有《石鼓文集联》和《散氏盘集联》等。
陶博吾6 岁从乡贤周载西先生启蒙习书,8 岁开始临习颜柳之书,9 岁对唐诗宋词过目成诵。1918年入沙河农业学校读书。26岁考入南京美专,从沈溪桥、梁公约学习书画,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但因为军阀混战,只学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乡贤清末翰林许之静先生此时对他说:" 你的画我不懂,但字还要练。" 给了他很大的震动。因而真正学艺应从1929年修业于上海昌明艺专算起,师从王一亭、黄宾虹和潘天寿诸先生,为今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学业有成之后,他没有选择在留在繁华的沪上,而是取道充满田园般生活意趣的彭泽故园,筑" 吾园" 而居,颇有五柳先生遗风,并自撰一联:" 借书画以消遣浮生,敢说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更何须再求胜迹,最难得山居彭泽,面对匡庐。" 与其说这是陶博吾对山水田园胜迹的眷恋和以书画遣怀的消极人生态度,到不如说是陶博吾将书画艺术视为生命永恒依附的积极选择,在他的诗文书画中,可以感受到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 和" 守拙归田园" 的心绪,但没有陶渊明" 误落尘网中" 和" 久在樊笼里" 的失落。 陶博吾一生痴迷翰墨,沉酣其间,这是他的艺术理想。世人皆知其大器晚成,实际上陶博吾天分极高,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只是他不具备" 前卫" 意识,寄情山水田园,不愿意或太刻意包装和炒作自己。从他的诗中透露出来的是他的自然适性,胸无怨气的浅吟低唱,极为舒缓平和、从容不迫,由此见证了他走入书画创作之境的淡然心态,以书画自娱,终生不仕的理想。" 数点白云埋幽壑,钟声断续满空山。我来最爱萧疏处,翠竹苍山水一湾。""疏林红叶秋山晚,短棹扁舟野岸回。世事茫茫何处是,故园松菊待归来。""自辟园林居寂岑,芭蕉修竹有深阴。任他世上烟尘满,尽日杜门作苦吟。" 再如" 尽日忘归去,漾舟任晚风。山随云影近,波带夕阳红。前村是何处,隔浦问渔翁。" 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无疑为他的书法造诣奠定了坚实基础。陶博吾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精,而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陶博吾的大篆,无疑是集中在《散氏盘》和《石鼓文》方面。所书《石鼓文》最初受吴昌硕影响较深。他在学书自述中说:" 在沪时经常到东迈先生(吴昌硕长子)家作客,见缶老真迹很多,感受及深。我爱好吴缶老的石鼓文,苍老古拙,其用笔中锋,力能扛鼎,金石味及浓,故从之。后思变法,使之宕逸。我学吴缶老的石鼓体会是要钻得进,还要跳得出。" 由此可知,陶博吾的书法最初虽然追随吴昌硕,但由于其个性使然,凭自己的功底和胆识,对吴昌硕有取有舍,羽化而出。 陶博吾一生写《石鼓文》不辍,与吴氏众多的弟子及追随者不同,陶博吾能师其心而不蹈袭其辙迹,胆敢独造,把吴昌硕苍郁古厚的篆法推向写意的化境,书写更加自由酣畅。如果说吴昌硕对原版《石鼓文》的改造是一种对古典精神的暗合,陶博吾对吴昌硕《石鼓文》则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渗透,着重的是篆书意趣,在吴昌硕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犹如王铎对米芾行书的发展。为了节奏气势的抒扬,他不再随体诘屈,而把许多曲折繁杂的笔致加以简化,用行楷书用笔来写大篆,打破了原版《石鼓文》结构的匀称闲雅,变为奇崛峭拔。为了书写节奏和气势的表现需要,有意识地改变习惯的书写笔顺,将一些半包围结构作了调整,改变了篆书线条的连接方式,使直的地方更直,弯的地方更弯,密处更密,疏处益疏。他不怕冬烘乡愿之辈厚诬这种胆略,正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所不可缺少的。他和吴昌硕一样有明显地与古为徒、意与古会的努力,并在吴昌硕基础上更上层楼。所以说,陶博吾学到了吴昌硕的精神,没有和王个簃、诸乐三一样不越藩篱,始终活在吴昌硕的阴影下。但陶博吾在风格上仍然延续了吴昌硕,没有追求小巧秀逸,而是厚实沉雄、大巧若拙。启功对陶博吾极为推崇:" 就功力来讲达到了吴昌硕水平,就夸张变形,生动趣味方面看,超过了吴昌硕。" 几千年以来,写《石鼓文》独出机杼者,唯吴昌硕和陶博吾二人。 陶博吾对《散氏盘》也倾注了和《石鼓文》一样的热情,这一点乃吴昌硕所不及。吴昌硕也曾用《散氏盘》集联,风格天真烂漫,但只是偶尔为之。陶博吾对《散氏盘》极为称道:" 《散氏盘》字写得古朴、厚重,极有味道,它是金文中的奇宝也!" 在晚年创作尤其多。因为烂熟于胸,加上深厚的古文字修养功底,他用盘铭中有限的三百多字,除掉重文、生僻等不可用者,创作了八十多幅内容不同的对联,件件堪称佳构。面对一片尺幅大小的拓片,陶博吾在慧心灵手间有前无古人的领会,以先民浑穆苍茫的创造暗合自身虚灵不昧的艺术之心,体现了卓然独立的创新精神,非浪得虚名、亦步亦趋,不越雷池者可以实现的。需要指出的是,陶博吾对《散氏盘》所作的深入研究,于他创作《石鼓文》大有裨益,使《石鼓文》书写更加变化多端,不守故常,苍古老辣,令人渊然有思。最终二者相得益彰。 陶博吾早年行书和齐白石和萧龙士风格接近,抑或有某种默契之情。因为齐白石和萧龙士一样也是高寿的布衣书家,但晚年陶博吾的行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和他们拉开了距离,这与他的性格和修养不无关系,尤其是齐白石,客居京华,鬻书为生,但爱财如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书法的格调。陶博吾晚年行书古雅遒拙、独具个性。如果说他的大篆凸现了行书的风神情致和节奏变化,而他的行书则是用深厚的篆书底质来强其骨。他的行书真力弥漫,藏巧用拙而不拘绳墨,于清爽峻朗中得生辣之趣,有很大的包容量。但他很少写纯粹意义的草书或楷书,而多见行楷,却最能体现出他心绪的变化,从容平和时邻于楷,激越不安时近于草,随意所至如奔浪激石,周流无碍,在纸面上造就出奇崛而平实的独特形态,这是一种" 小写意、大境界".戛戛独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虚灵之气,透露出寄情山水田园的洒脱情怀,他以厚实的笔画写出空灵返虚的意境,以实写虚,故非常人能及。他的行书,扎根传统,遍临百家,正如他在隶书七言联中说:" 春风快读兰亭序,秋雨闲临宝子碑。" 有对技巧超越的认识,率意而书,纯真自然、无拘无束,从而使笔下作品有一种不假雕饰、返朴归真的古典美,令人百观不厌,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因为他的创作来源于传统,又有自身心灵的创造。 书法之外,陶博吾诗词和绘画均有相当的造诣,只不过诗名和画名为书名所掩。相比而言,陶博吾作画纯属闲暇余事,乐以自娱," 无缘了得平生愿,聊将丹青寄远情。"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或山水,或花卉,或蔬果,或鱼虫,皆如其诗、其书,朴实自然,真率烂漫,不假巧饰。他画多长跋,皆为自作诗文,诗书画合壁,满纸烟云。绘画诗文依赖于书法,这和" 扬州八怪" 有相似之处。在他的花鸟画中可以体悟到八大山人的萧疏简远,但八大一生都在愤世疾俗中度过,实际上一生是入世的,并未超脱,陶博吾大半生虽然孤寂,但最可贵的是他一开始就选择了" 安贫乐道" 的田园之居。他早期绘画中有许多空寂疏简、寒冷孤独的艺术语言,构筑了深沉凝厚的苍古意境。在晚年的许多作品中,虽然还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心境的" 孤寂" ,但已是饱经风霜后的归于平淡。" 寺前碧粼粼,寺后树阴森。但愿长居此,终身不见人。" 他的书画艺术是其孤独的人生之旅寄托所在,是其人生心迹的真实写照,看透尘世的悲欢荣辱,阴晴圆缺,心中自然无欲无求。 1982年,陶博吾被吸收为中国书协会员,笔者不太赞同这一点,因为他所蕴涵的巨大文化含量绝非这一虚衔可以容纳的,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他的艺术成就在耄耋之年为世人所公认。1996年6 月9 日,陶博吾作" 慎独" 二字,15日去世,此桢竟成绝笔。每个不朽的大师总会有遗言,对尘世作最后的交代,但表现方式各有不同,如弘一法师写" 悲欣交集" ,而林散之写" 生天成佛" ,而陶博吾选择" 慎独" 二字,冥冥之中又有怎样的深意?用这词来概括自己一生的言行修为,或是其他? 陶博吾与世纪同龄,几乎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在其百年孤独的人生之旅中,他没有与世浮沉,晚年更趋平淡无为,用全部身心,守望心灵的净土,最终在诗书画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世人感佩惊羡的成就。书法在陶博吾诸艺中无疑是最突出的,这是因为书法再现了他独特而高迈的个人风格。陶博吾生前对待名利的态度比较漠然,他绝不是伪君子和假道学者。他生前非常想看到自己的诗书画结集出版,有时也有无奈的痛苦。" 白云翻荡虫声扰,雕镂文章费工巧。始时饥冻求人难,如何负薪卖钱得一饱。" 这是一种真诚的和真实的情怀。他选择寂寞的艺术之路是出于自愿,出于内心需要,而非外界的压力或逃避命运的安排等,他的诗文书画才能自然而然,一派天机,毫无做作。他的幸运在于他的高寿,使他诗书画着力既深,成就亦大,控幽发微,出古而弥新,最终为世人所公认。陶博吾得享大名来自于他的长寿,如果没有天命,何来今日书坛之尊?但反过来说,象他这样一个寄情山水田园,与世无争,布衣蔬食的人又怎能不享受天年呢?历史的安排总是最公正的。罗列二十世纪的文人书画家,没有陶博吾,将是残缺的,更是遗憾的。回顾他一生的艺术经历,令笔者想起西方哲学大师尼采的诗:"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得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薛元明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5430_1484.jpg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5439_1484.jpg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4515_1484.jpg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4531_1484.jpg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4540_1484.jpg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4549_1484.jpg http://oldblog.voc.com.cn/uploadnew/2006-10-30/1162204564_1484.jpg |
前一篇:《华人艺术》杂志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