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个人精力管理模型
(2011-10-06 11:07:43)
标签:
杂谈 |
第一步:根据你的精力周期细分全天的时间。
必须要承认,人在一天不同的时间段中,精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划分出你的“优质、中质、低质”时间段,之后才能将不同难度的事情安排到不同精力水平的时间段中去。
第二步:为你的每个时间段确定一个虚拟的精力总值。
根据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和一定的标准(例如十五分钟对应一个0.5的精力值,半小时对应一个1的精力值等),为这个时间段建立一个总体数值。
第三步:定义事务的精力消耗值。
每完成一件事情,都需要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消耗的多少是有区别的。你需要定义精力消耗的等级。(注意定义的等级尽量简单,不要有太多等级。)
有一些事情做完以后不会消减你的精力,反而会提升你的精力,例如你做了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或者是一个放松休闲的事情。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这种小小的精力提升不会特别多。
你只需要用各个时间段的精力总值,减去事务的精力消耗值,就可以估算出剩余精力,就可以知道自己这个时间段是不是能做得完这么多事情(相减为负,当然就意味着你做不了这么多事情;相减为正,就可以继续在这个时间段内安排事情)。
第四步:在合适的软件上分配你的待完成事务。
把上面定义的分类体系移植到一个合适的时间管理软件中,你就可以开始实际的操作了。
选择时间管理软件的标准:
1、全平台的软件是首先考虑的(即有pc版本、mac版本、手机版本、网页版本)。
2、不能实现网络同步功能的时间管理软件都不要选择。
3、至少有3类以上能够自己定义的分类信息。
4、“任务(task)”和“日历(calendar)”不是一回事,别选错了软件类型。
5、快捷第一原则。记录下一个任务需要点击的按钮越少越好,理想情况在3次以内。